刘立东
(迁安市马兰庄镇后裴庄中心完全小学 河北迁安 064405)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社会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造动机是创造的起因,是支配创造者从事创造行为的内驱力。创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往往与内在动机相对立而存在,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不仅仅是内在动机或者外在动机单纯起作用,而是通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的激励表现的作用效果更加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发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可能性大小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自己设计游戏的环节,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新颖、有趣、喜欢的游戏,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卡牌游戏、投篮游戏,转盘游戏等……多种游戏及规则。同时加深了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新意识强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新勇气。创造意识源于对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辛酸和喜悦。
数学规律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加以证实。=如果学生可以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亏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加以验证。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了提高。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制作,然后我提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切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留给学生动手实践,寻求答案,学生切法各有不同,结果也自然各不一样,有剩10个角的也有剩9个角的,还有剩8个角的,还有剩7个角的。再让学生从所有不同的切法中发现规律:切面不过顶点,剩10个角;切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切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切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会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产生奇思妙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题目设计制作材料、活动方面有意留一点“空白”。多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让学生因地制宜地去进行探究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从课本中体会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宽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可以锯几块?”一般的学生会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筋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摆圆片试验得知可以锯4块。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欣赏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信息,这些信息就好像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信,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只要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