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治水用水遗存与技术

2015-08-15 00:45:43赵毅民
陕西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砖坯防洪堤陵园

赵毅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陕西 西安 710600)

水对墓葬有着严重的危害,古人早就对此有所了解。但是水也是生活必须的,或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有益的一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先民在治水中不仅避害,更倾向于趋利。在陵墓的建造中,总体上来说更侧重于前一方面,比如有学者论断的陵墓选址于高敞之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水的原因,但是治水的考察中也不能不考虑利用水资源的内容。

从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看,始皇陵治水不仅重视前一方面,更注意后一方面,这一点是前人研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始皇陵的治水遗存发现多处,包括陵园外围的防洪堤渠、陵园排水管道设施、陵寝建筑内部的排水设施以及墓室周边的阻排水设施。对陵墓产生危害的水总括起来有三大类,分别为雨水、地面水与地下水;针对这三类水,形成了封、阻、排三种治水方式。总括发现的遗存,可以归纳出始皇陵的治水遗存主要分为墓室治水、陵园治水、外围治水三类,各有不同。

一、墓室治水遗存及其技术

始皇陵主要的治水对象当属墓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汉书·贾山传》“(秦始皇)死葬乎郦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汉书·刘向传》也说:“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太平御览》卷四四引《三辅故事》也有“下锢三泉”之说。《水经注·渭水下》也记载:“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分析这些记载,墓室的与水发生联系的过程主要如下:第一阶段,墓室建造开挖时穿透过三层泉水,至于这三层泉水的具体数据目前尚需要科学的数据;第二阶段,下铜或下锢三泉,有效地阻止了泉水对墓室的渗透。这些记载确是以墓室为治水对象的话,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相关的遗存。不过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在墓室东侧、南侧发现有地下阻水墙、墓室西侧发现排水渠,墓室北侧发现有排水渠与阻水墙结合的设施等。由于这些设施远处于墓室之外侧,与文献记载的墓室治水可能并不是一回事,因此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墓室外围的治水设施。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始皇陵墓室治水提供了新的材料。这一墓室外侧治水设施距墓室开挖空间距离大致50米~80米。由两个半环形结构组成。

南部遗存由“凹”形的三段槽形结构组成。东段起于封土轴线北侧56米处,南北和长238米、上口宽40米~52米、深30.5米,上层为夯土层,下层为质密的青膏泥层;南段东西长354米、上口宽84米、底宽9.4米、中心处深39.4米、上层为21米厚的夯土层,下层为厚17米的质密的青膏泥层;西段南北长186米、上口宽24米、深23.5米,槽内填充夯土。通过分析这一半环形遗存的填充情况,可以发现这一遗存建造的第一步为开深槽形结构,这一结构的南、东、西底部大致在同一深度,而这一深度也是待建墓室的底部大致深度,因此这一阶段这一槽形结构主要功能为排水,将南侧的地下水引向西侧的排水渠中。第二阶段在这一槽形结构的东段、南段底部夯筑17米左右厚的青膏泥,由于这种青膏泥质密不透水,可以阻挡住后期东侧、南侧再次形成的地下水侵袭;第三阶段将东段、南段以及西段用粗夯土封住,并与墓上建筑的封土形成一体结构。

北部遗存,早期被称为地宫宫墙,现在看此墙远离墓室,离所谓的地宫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不是地宫宫墙,通过分析其应该为一处治水措施。该遗存由墙及其内侧的沟组成。墙体距现地表2.7米~4米深,其中北侧墙体东西长392米,宽约4米,高度3米~4米;东西侧的宫墙长460米。墙体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部分区段亦为夯筑而成。2000年以后的工作更进一步地对这一建筑进行了勘探。探明宫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91米、南北宽202米,呈长方形,其间的总面积超过78982平方米。墙垣的内侧为地下壕沟,受当时地表环境的影响,围墙的底部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但建成后的砖坯墙顶部处于同一个水平面。西侧与北侧砖坯围墙交接区域的围墙顶部与该处的秦代地表同高,表明地下围墙的基准点以陵墓西北为陵园的正负零点,该点的选择是基于对陵园地势勘测西北处最低的结果而定。砌筑砖坯墙时先开挖壕沟,各侧围墙基础壕沟的开挖程度不一,砖坯墙下的基础夯土厚度也不一样。壕沟内砖坯围墙的基础系夯土建成,但各侧夯筑的高度不一。在四侧砖坯围墙之内的夯土基础上,基本与砖坯围墙顶部平齐的部位铺砌有一层石块,宽度为1.2米。由砖坯围墙的东北角向南76.5米处,有一东西向斜坡道,长43.8米、宽8.6米~16.6米,应为修建砖坯墙取土通道。

与前述墓室外围治水相联系的还有两项遗存,作为墓室外围治水的附属设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是南部遗存的导水设施,二是北部遗存的导水设施。南部遗存的导水设施由东接封土下的槽形结构的西段,呈“Z”形经由铜车马坑底部、内城西门折向西内外城间区域流出,整体长525米,其中由封土下向西段长108米,穿过内城西门向北折长220米,西内外城间东西段长197米。这一设施由明渠、暗渠两部分间隔连接而成,其中明渠为主要的部分,暗渠部分在地下将明渠的两端连接起来。北部遗存的导水设施目前只发现在西北角处有一地下暗渠,由所谓的地宫宫墙西北拐角处引出,流向西北,大致长度为40米、深10米、宽1米左右。其终点暂不清。

二、陵园治水遗存与技术

关于陵园内的治水遗存目前发现的主要为水管道以及陵寝建筑内的排水设施。

陵园内的水管道目前已发现6处,分别位于东、西外城墙不同的位置,这些水管道实际上陵园排水网络的末端,通过分析这些遗存,大致可以发现陵园内的排水网络大致状况。似为“目”字形网架结构,西侧排水均经始皇陵西侧沟壑向陵园外侧西北方向流出。东侧的排水设施基本与西侧对应。

陵园内还有一些排水设施负责将不同的区域的水排出。近年发现较多的为陵寝建筑内的排水设施,包括室内排水设施及室外排水设施。

三、陵园外的治水用水遗存与技术

陵园外的治水遗存主要有山前防洪堤渠、鱼池。这两大治水遗存各有不同的目的与作用。

山前防洪堤及排水设施是为了规避骊山洪水而修建的设施,其主要目的是阻挡、疏导山前洪水。目前残存的防洪堤遗址保存较好的一段位于大水沟沟口东侧,杨家村东南至李家村东南间,遗址仍高出现地面许多,杨家村、李家村东南的一段遗址保存尤为完整,宽度为89.2米,现保存的最高处为8.5米。在该处防洪堤遗址的北侧,夯层清楚,走向明晰,李家村村庄基本上背依大堤,许多民居的窑洞或建在夯土层下,或建在夯土层中。防洪堤遗址系粗夯筑成,夯层的厚度在0.32米~0.46米之间,远不如陵园内的其他建筑所用的夯土层均匀,且土质杂乱,呈黑褐色。在夯层内夹含有大量的石块,石块大小不一,从土质土色来观察,当年建防洪大堤时可能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的。防洪堤遗址靠近骊山的一侧,有一条依遗址走向而存在的沟壕,虽然因年久水流的冲刷,人工建造的迹象已难以分辨,但综合沟壕周围的地势、山谷的方向、沟壕南侧的地层等因素分析,这条沟壕可能应是人工所建,而且建防洪大堤所用的土绝大部分就是从沟壕中挖取出来的。由于后代冲刷的缘故,人工沟壕的宽度、深度已不可确知。

经过调查,骊山北麓的沟口还有多处,虽然流水的洪水危害不及大水沟,但是也会对陵园造成冲击,特别是大水沟西侧的一处沟口。陵园建设中对这一沟口的防洪处理方式,也涉及到陵园的安全。近年我们调查也发现此处似有一处防洪堤渠设施,可能跟阻挡这一沟口的防洪堤有关。

此外陵园外的鱼池遗存,有学者也认为与水工程有关。如孙嘉春认为“鱼池”是筑陵工程有意筑建的人工湖,其功能是蓄积陵坑排出的地下水,在旱季为数十万筑陵大军提供生活用水,同时长期用于下文将谈到的掩饰地宫“井渠”排水工程的出水口。但是目前初步的工作显示,鱼池的功能可能有这些功能,但更多的应该还是与在陵墓的外围地带营造出一个水环境——苑囿有关。陕西水利

[1]王子今:《说“高敞”:西汉帝陵选址的防水因素》,《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2]韩伟、程学华合著的《秦陵概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2007年。

[4]张仲立:《秦始皇陵阻排水工程若干问题探讨》,《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

[5]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孙嘉春:《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1991年。

猜你喜欢
砖坯防洪堤陵园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0:54
“追雨”又“守雨” 他们筑牢铁路“防洪堤”
云南画报(2021年9期)2021-12-02 05:07:04
砖坯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3:03
走进陵园(外一首)
中国火炬(2016年10期)2016-05-03 06:33:30
雅安市严桥河生态防洪堤设计
砖坯
马市防洪堤透水地基防渗的技术措施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火炬(2011年8期)2011-07-25 10:44:25
砖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