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杰
(阳泉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阳泉 045000)
阳泉市水资源主要由娘子关泉域水资源和滹沱河水资源两大系统构成。全市多年(1956—2002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6亿m3,地表水资源量2.06亿m3,地下水资源量3.6亿m3,重复计算量0.6亿m3。全市共有河流60余条,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14条,主要为滹沱河及其支流乌河,龙华河,绵河及其支流温河、桃河。
2012年全市取水总量1.85亿m3,其中生活用水量5382万m3,生产取水量10697万m3,生态取水量2472万m3。总体上看,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6.6 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7m3。由于娘子关泉域内降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导致娘子关泉水流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根据阳泉市2003年岩溶水污染程度评价可知,从阳泉市到娘子关泉,南北至桃河、温河及南川河的三角地带重度污染区和严重污染区面积达749 km2,较1989年面积增大388 km2。
据2012年城市主水源五龙泉水水质监测结果,水质中总硬度、硫酸盐分别超标1.13倍和1.07倍,属Ⅳ类。分析1986—2012年水质监测数据,娘子关泉水主要指标年平均含量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娘子关泉水中SO42-含量从1980年的180 mg/L增加到2012年的280 mg/L,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等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原本偏硬的娘子关泉水质越来越硬。
阳泉市现有公共供水企业4个,供水面积达150 km2,供水人口60余万。由于多种原因,水源单一供水保障率低,特别是矿区、郊区和平定县的管网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城市化建设要求。市区供水管网由于建成时间长,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网漏失率达18%,同时主干线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部分管线和设备带病运行,存在隐患,一旦娘子关水源供水管线发生故障或水污染事故,将直接威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同时全市单一的供水水源均为娘子关泉水,水源保证率较低。
污水资源化除可改善水环境、净化水质外,还可作为可替代水源,节约大量的新鲜水。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12.4万m3,已批复的用水单位有阳煤集团氧化铝、河坡电厂二期、西上庄煤电项目、龙川电厂、冀东水泥等工矿企业,但由于水质、配套等方面原因均未供水,除桃河景观生态用水外,无其他用水户,大量中水外排,城市污水回用率不达30%。
全市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要留住雨水,提高水源利用率,必须依靠生态保护,进一步划定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对一些重要水库、河流源头及饮用水源地,应划定尽可能大的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不断提高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
此外,国土、交通、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应严格控制在水源地兴办企业。对开矿、修路等经济活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必须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论证,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是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列入省政府考核阳泉市政府的指标之一。全市要严格执行省厅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制定分县区用水计划,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突破。二是加快实施市区饮用水水质改善工程。采用“预处理+二级纳滤”工艺,对原水进行软化处理。工程建成投运后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质过硬的问题。三是实现工农业生产优先由中水解决,大力鼓励和扶持开展雨水集蓄、矿坑水及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四是加快水价改革和阶梯水价机制工作研究,建立健全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三费合一”的征收体系。
作为第四批国家节水型试点城市,阳泉市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鼓励公众参与节水,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有效利用中央和省级水资源费,开展节水产品推广普及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制定出台《阳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阳泉市再生水管理办法》《阳泉市节水“三同时”管理办法》等涉水规章,深入开展节水行政执法,开展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和水权交易等制度研究。
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在城市化建设中解决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主干线连接、新水源工程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运行等水资源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采取银行贷款等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此外,应参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大“四荒”治理开发力度,鼓励企业、集团、个人参与“四荒”治理。
要尽快启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加快推进与平定县及有关投资方的合作事宜,积极争取法国开发署贷款,在完成项目用地审批、可研和初设的基础上,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各县污水处理厂要尽快启动提标改造工程。抓好中水回用工作,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在公共绿地用水、城市道路洒水等领域推广使用中水,进一步提高中水回用率。同时污水处理企业要积极拓展中水回用市场,尽力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