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晓
(右玉县水利局,山西 右玉 037200)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北部边陲,海拔高程1250~1900m,土地面积1965 km2,东西宽45.6 km,南北长67.7 km。全县辖4镇6乡,312个行政村,317个自然村,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
该县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14.4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7%,多年平均蒸发量1788 mm,无霜期104 d,最大冻土深度169 cm。
右玉县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年径流量为8270万m3。黄河水系苍头河干流长76.8 km,流域面积169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6%,年径流量为 4746万m3,干流平均比降1/140~1/400,宽100~300m,二级支流7条;海河水系元子河干流长21 km,流域面积278 km2,年径流量为778.4万m3。近年来,随着气候持续干旱和采矿选矿等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大气降水补给不足,另一方面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原本脆弱的水资源涵养层,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部分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居民饮水十分困难。
自2009年山西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以来,右玉县大力发展农村饮水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截至2014年底,全县自来水入户的村庄有121个,供水井的村庄144个,但由于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受水源变化、小泉小水断流、浅井干枯等影响,全县仍有56个村庄存在饮水困难。
一是饮用旱井水的村庄。全县饮用旱井水的村庄共8个,主要集中在高家堡乡和元堡子镇。这些村庄仅能利用旱井(水窑)拦蓄收集雨水,受降雨影响,水量得不到保障,加之无净化设施,水质较差。
二是无水源的村庄。全县无水源的村庄共48个,涉及10个乡镇,由于水源不足,这些村庄成为资源性缺水村庄。
一是山泉水源季节缺水问题严重。全县年降雨量仅414 mm,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有些村庄虽然兴建了饮水工程,运行状况较好,但每年春夏季干旱少雨,造成泉水流量锐减,加之春夏季气候变暖,农民洗涤用水、庭院种植灌溉用水量剧增,季节性缺水现象尤为严重。
二是大量开发地下水解决农村饮水与工农业用水,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据统计,全县后山地下水位下降7~10m,油坊村下降10~25m,大磁窑下降10~15m,导致35眼浅水层井报废。
三是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和影响极其严重。一方面是采煤弃水。有关数据表明,采1 t煤要排1~2 t水,全县年产煤约1000万t,仅此一项,每年排弃的地下水达1500万m3左右。另一方面是采煤漏水。一些煤矿为降低采煤过程中的排水费,人为打穿地下隔水层,使石炭系地层中的水渗漏到下伏地层奥陶系灰岩地层,降低了地下水位;加上采空区的地陷漏水等造成连片缺水,致使15个村、1.32万人、0.4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四是施工难度大。右玉县地质复杂,沟壑纵横,冬季漫长寒冷,管道深度达2m,管道开挖土质坚硬,塌方、断管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工程费用,工程进度缓慢。
各级各部门要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放在基础建设首位,切实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健全制度,严格奖罚,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目标按时实现。
首先应禁止在水源附近采煤、采矿、挖沙、采石。其次应加大排污治理力度,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第三应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植树造林,闸沟蓄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根据右玉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村饮水现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稳步实施”的原则,以可靠的水源为保障,合格的水质为前提,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先安排集中连片多村供水工程。
一是在南部元堡子镇、高家堡乡石灰岩山区,根据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的特点,优先安排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严重缺水的村庄,南部山区其他村庄,应大力发展集雨蓄水工程,拦蓄地表水,采用旱井(水窑)、屋顶接水等形式,同时加大净化水质设施的投入,确保饮水安全,使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二是在西部和北部的丁家窑、李达窑、右卫等乡镇小泉小水丰富的玄武岩地区,应充分利用地理地形特点兴建自流引水入户工程,寻找可靠水源,防止季节性缺水,使工程一次投入,永续利用。
三是在中部的新城镇、威远镇等乡镇,以兴建多村集中连片供水工程为宜,单村供水工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