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兵,韩培辉
近年来,笔者针对以往科技创新工作成效不大的原因,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按照使命任务要求,瞄准部队需求,校正定准医院临床科研“为兵为战”的方向,利用驻地人才、技术与资源优势,开展一系列解决部队官兵实际卫生需要和提升卫勤保障力的军队卫勤科研,形成了以科研创新支撑卫勤保障力的良好态势,对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式科研发展道路做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较好成效。
1.1 冷静分析,在困境中找准科研定位 笔者所在医院是首批纳入战区卫生联勤的中小医院,在以科研创新促进医院发展、提升卫勤保障力方面一直做着不懈努力,但投入多、产出少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甚至一度走进“死胡同”,严重挫伤卫生技术干部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平战时卫勤保障力也没有大的跃升。针对此种尴尬局面,医院领导机关广泛发动全院科室和卫生技术干部座谈讨论,分析查找科研创新工作长期处于低迷徘徊的原因,寻求破解难题之策。经过认真讨论,大家痛定思痛,普遍认为,科研创新陷入困难的原因在于方向不明、方法失策。一致认为,开展科研创新不能忽视中小医院规模小、人才少、底子薄特点,不能脱离工作实际,贪大求全、照搬照抄、盲目效仿大医院,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基础研究,而是应与医院规模、实力和担负的使命任务相结合,多开展一些解决部队官兵实际问题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升卫勤保障力的军事领域的研究,牢牢把握“为兵为战”的科研方向,将为部队服好务和能打仗、打胜仗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认识明确、思想统一,重新唤起科室和卫生技术干部开展科研创新的信心。
1.2 多方协调,初步建立军民融合的科研机制 涉及军事领域的科研,由于要素多、领域广、深度精,靠规模小、经费缺、基础薄弱的中小医院单独完成并非易事,对涉及的机制性研究,由于缺乏必要的环境与条件,犹如“水中捞月”,望洋兴叹。经过座谈分析,认为驻地资源丰富、技术优势明显,有两所国家一类高校,渔业生产和海洋经济活跃,造船业发达,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实力雄厚,某“电气集团”其技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从事医疗设备与器械研发生产的“医用高分子集团”产品遍布全国,远销海外且业务范围与医院有很大的相通性,海洋经济、海上交通、海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倒逼政府与有关部门重视海上救生……这些或可成为医院开展军队卫勤科研的“外力”,完全可以采取“借梯上楼”“借水行舟”的办法,为我所用、助力发展。笔者所在医院经多方联络,积极协调,与上述相关企业单位签订“战略发展协议”,将驻地优势技术整合为加快医院发展、促进军队卫勤科研的“棋局”当中,初步形成了军队卫勤科研军民融合式协作创新机制。
2.1 强化内外衔接,全力整合卫勤保障科研资源 以强军目标为牵引,强化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和打仗型医院建设,夯实提升卫勤保障能力、支撑卫勤科研的基础和“内功”。笔者所在医院拥有军兵种训练伤病员多、沿海高发疾病多和执行海上任务多的“三多”条件,为开展卫勤科研提供了广泛病源和广阔素材。医院整合皮肤科、神经内外科、训练伤防治科、医学信息科等与训练场、“战场”保障相贴切的优势特色专科群,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些学科倾斜聚焦,为其注入有利于提升保障力和开展卫勤科研的基础动力。地方协作融合单位履行共同联合、集智攻关的承诺:对医院高层次科研人才进行培养和技术培训;遇到理论前沿性强、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合作方主导科研设计和推进实施,提供智力支持;遇到涉及面广、精密制造的项目,合作方主导图纸设计、产品制造,提供技术支持;遇到医院缺乏而又需要检测检验的项目,合作方提供设备、制剂,乃至财力支持。由于“内力”的强固,“外力”的补弱,两者有效整合,形成了促进保障力生成、军队卫勤科研发展的一块“整钢”。
2.2 坚持需求牵引,扎实开展提高平战时卫勤保障力研究坚持以保障需求为引向,以重难点问题为牵引,瞄准任务所急,着眼打仗所需,开展提高平战时卫勤保障力研究。一是贴近部队官兵,开展部队常见病与训练伤防治研究。利用和发挥特色优势,开展了“北方沿海部队官兵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沿海部队官兵膝关节训练伤防治研究”“官兵军事作业发生急危重症防治研究”“军队老干部脑卒中系列防治研究”等10余项部队训练伤和常见病的防治研究,以解决部队官兵或干部健康需求中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问题。二是贴近工作实际,开展平战时保障装备研究。医院承担总部抽组的多支救护艇医疗队,履行平时应急和战时海上医疗救护职责任务,进行经常性海上适应性训练是救护艇医疗队适应海上环境、练就过硬海上救护技术的基本要求。但受条件和制度限制,上级无法提供制式救护艇进行训练,缺少训练平台成为制约提高海上保障技能的“瓶颈”。驻地一渔业公司和造船厂得知情况,将一艘排水量350吨、航速12节/h的机动渔船改装成“卫生救护艇”,解决了医疗队适应性训练难题,促进了保障人员与保障装备的有机结合[1]。医院还在驻地协作单位的协助下,研制了“平战时大动脉止血器”“便携式野战麻醉箱”“多用途野战检验染色柜”“海上单兵搜救仪”“远程医学影像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等15项平战时实用管用的医疗装备和仪器,有力地提升了平战时卫勤保障效能。三是贴近使命任务,开展海上医学救援模式研究。“救护艇医疗队”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战时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海上救援。平时决定战时,训练决定实战。为力争使医疗队在海上“实战”中得到技术锤炼机会,恰逢驻地政府组建“海上救援中心”之际,医院主动联系,加入其中,创建了地方政府、交通部海事局、部队“三位一体”军民融合式海空一体化海上救援机制[2]。在该机制运行以及海上救援行动中,医院坚持“军民联手、骨干在军”的原则,每当发生海难海险,尽量派员随机随船救援,在捞、救、送等环节中担任主要角色,并主动承担海上伤病员送院后的医疗救治任务,按实战化要求练兵强兵,使医疗队的核心军事能力和核心保障力得到增强。同时,经过系统提炼总结,也使该机制下的海上救援成为一项科研课题,对此种军民融合式海上保障的特点规律、形成机制、管理方法做深入探索研究,为其深化发展创造条件,也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海战海上卫勤保障提供经验与借鉴。
以上研究课题项目有的获军队科研成果奖,并在实际中得到转化,有的获军队后勤科研立项,并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大多数已投入训练场、演练伤病救治和保障工作实践,成为工作指导准则和部队官兵常见病、训练伤的防治指南,均发挥出较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启发了地方单位对军用产品的研发思路,唤起地方企业“为军”兴趣。
医院在开展军队卫勤科研方面,采取军民融合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是自发性、局部式、松散化,缺乏统一领导、整体规划,难免出现融合程度不深、时断时续、区位局限等现象。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可持续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格局,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树立大局观念。加深对习主席强调的“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性的理解[3],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举措。转变利益观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一般与重点的关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克服狭隘自我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谋求军民融合式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二是强化战略规划。应集中统一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拿出强大的战略执行力推动体系配置,搞好分类衔接,注重整合效益,避免重复浪费,评估问效问责,提高管理质效。创造性运用各类政策措施,搭建军地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推动全社会科技资源向军民融合领域聚集,着力突破事关国防和经济的关键科技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集约利用[4]。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融合发展、促进融合深化,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5]。应有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和紧迫危机意识,树立改革勇气,培育创新锐气,着力实现“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3]。打好体系、机制、政策的“组合拳”,以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四是建立法治保障。以法治促运行,用法律作保障,逐步建立健全各类法规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军民融合式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度运行、实施程度、方法措施、配套保障等,通过刚性制度推动、落实、规范国家、军队和地方在融合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科技发展的法制化水平。
[1]王 兵,李大同,葛振民,等.救护艇海上卫勤保障的“五化”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52-54.
[2]王 兵,郑卫平,姜志高,等.军民融合海上应急医学模式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2):153-155.
[3]习近平.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N].解放军报,2015-03-13(1).
[4]韩志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节点[N].解放军报,2015-04-14(6).
[5]夏晓青.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为强国梦强军梦提供重要支撑[J].后勤学术,2014,46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