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晋芳
(山西省汾河水库管理局)
汾河水库地处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北1 km处,是全省最大的水库,省城太原最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工水中填土均质坝。水库1958年7月动工兴建,1961年6月投入运行。控制流域面积5 268 km2,蓄水面积32 km2,是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旅游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 1 128.95 m,相应库容 3.17 亿 m3,最大下泄流量1 665 m3/s;校核洪水位 1 131.36 m,相应库容 3.93亿m3,最大下泄流量2 254 m3/s。
汾河水库坝下湿地位于大坝下游到汾河水库大桥的河道内,部分河段由于附近村民乱采乱挖乱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冲坑,加之多年来大坝的排洪冲沙,淤积厚度不断增加,个别区域甚至出现了倒坡,导致河道的行洪能力明显下降,给行洪安全造成了隐患。河道右岸为黄土山坡,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再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更是加重了河道的淤堵。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一般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物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场所。
结合汾河水库水利风景区规划与库区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坝下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对部分河段过水断面进行基础加固,在下游河道建设湿地公园,其主要作用:一是减缓水流速度,减轻水流对下游村庄耕地的冲刷;二是扩大水面面积,调节和改善气候;三是为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创造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四是丰富汾河水库景区景观的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拟建湿地公园从大坝下游的泄洪堤开始,到汾河水库大桥下约11.5 m处止,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为宽窄不等的长条状,宽约70 m,长约300 m,总面积32 000 m2。湿地公园建设区域主要为天然河道,属沙石滩地,土层薄,治理难度大。
湿地公园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40 d左右;年降水量523 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8.8%;蒸发量2 008 mm,全年的主导风为西北风和北风。虽干旱缺水但有水库蓄水保证,光照十分充足,为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资料,汾河水库上游多年平均径流量4.4亿m3,6-9月汛期来水量占年来水量的58%;年际降水量变幅大,最大年降水量达794.5 mm,最少年降水量仅240.6 mm;年均土壤侵蚀模数4 495 t/km2,年输入库区的泥沙量1 940万t,汛期来沙量占年来沙量的96%。最大断面含沙量:汾河静乐站605.5 kg/m3(1951年7月19日),岚河上静游站840 kg/m3(1963年6月18日)。从湿地公园建设角度看,水文条件优越。
据调查,湿地公园区域植物多样性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群落以乔灌类植物为主,主要乔木为杨树、柳树、榆树、国槐、侧柏等,主要灌木有柠条、酸枣、沙棘、杠柳等,主要草种有白羊草、隐子草、蒿类、铁扫帚、达乌里胡枝子、甘草、苋菜等。天然野生动物主要有松鼠、野鸡、灰鹤、野兔、野鸭子、黄鼠狼、蛇、蟾蜍等。水生动物较丰富,以鱼类为主,有鲫鱼、鲤鱼、草鱼、鲢鱼以及河虾、青蛙等。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脆弱状况。
在汾河水库大桥下游11.5 m处新建溢流坝,距离大桥上游现有滚水坝水平距离约88 m,该段河床高差0.45-0.47 m。溢流坝距离下游水文测流标准断面处约116 m,建坝后可实现大桥两侧均有水面。
溢流坝呈东西走向,浆砌石砌筑,坝长70 m,坝高 0.9 m(地面以上);采用梯形断面,坝顶宽 0.6 m,基础宽 2.4 m;迎水面垂直,背水坡比 1∶1,向外延伸0.6 m,设0.3 m宽带消能齿墙。当流量为30 m3/s、50 m3/s、100 m3/s和 300 m3/s时,经水力计算,溢流坝前最高水头分别为 0.35 m、0.53 m、0.83 m 和 1.21 m,最大水深分别为 0.95 m、1.13 m、1.43 m 和 1.81 m。
右侧堤岸在滚水坝处的安全超高为0.9 m,距测算,刚刚满足下游无溢流坝时的泄流能力。若下游新建溢流坝,则会引起水位区间(河床)壅高,故需培高护堤0.5 m(理论值),考虑安全超高,设计护堤培高1.0 m。现有旧护堤150 m,新建护堤20 m,护堤全长170 m。新建护堤工程规格同旧护堤。
顺坝下水流方向,按水流逐步发散规划湖心岛。以不阻挠水流的侧向流动为依托,顺势引导,适时变向,就地利用河道内堆弃的石渣,合理确定湖心岛的位置及形态。设计2座圆形湖心岛,一大一小,两岛间相距41 m。大湖心岛直径56 m,小湖心岛直径42 m。湖心岛外砌筑上宽50 cm、下宽80 cm、高1.12 m的毛石挡土墙。为增加观赏效果,挡土墙外安装高1.8 m、半径20 cm的半圆木。湖心岛上铺70 cm厚活土层,随湖心岛形状栽植两圈垂柳,第一圈垂柳距湖心岛边缘1.5 m,第二圈垂柳距湖心岛边缘4 m,行距2.5 m,株距为4 m。同时,在岛上各铺筑2条1.5 m宽的十字交叉通道(垫层厚10 cm,纹形砼面层厚12 cm),并放置石桌与石凳,供游人休憩。其余面积为草坪。
为满足安全泄流时对河道行洪的监测以及日常游览,设计栈道连接两个湖心岛与河岸,设休息平台多处。栈道支撑为钢筋砼门架梁结构,钢筋砼柱,梁结构,离地面 2.1 m,长度 234 m,宽度 1.8 m,下挖0.9 m 深、下宽 3.2 m、上宽 4.64 m 的梯形基础,用混凝土浇筑。每隔4.2 m一跨,跨与跨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上铺木地板,木地板间留细缝,可透过细缝看到河水。栈道两边安装木栏杆。
针对河道植物种类稀少的现状,在建设改造过程中,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对土壤、地形、地势、水体、动植物等状况进行分类,与湿地原生态结合,科学配置,建设河道水生植物群落,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
在植物配置上,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植物种类多样性,二是尽量栽植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植物品种。这样配置后,相互衬托,不仅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而且与湿地群落的生态功能相匹配。从生态功能、沉降泥沙、吸收水系污染物角度考虑,模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香蒲)、浮水(如睡莲)等类根系发达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水生植物景观。
右岸山坡坡度较陡,水肥条件差,根据水库周边环境区域发展和需要,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科学进行绿化。栽植树种以油松乔木为主,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60 cm。同时,搭配低矮灌木和花卉,使春夏两季有花,一年四季常绿,做到观赏性和防护性双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