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然
(哈尔滨市体育学院运动系2012级哈尔滨市150020)
作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因其易于上手、学习简单、器材普及等特点,成为我国深受群众欢迎的体育运动。在大学校园里,乒乓球运动同样受到追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乒乓球作为自己体育选修的课程,这给高校乒乓球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得高校学生理解掌握乒乓球运动的精髓并达到大学生运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自我突破和创新,让乒乓球教学更上一层楼,是本文需要讨论的内容。
我国高校的乒乓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学工作,一些是受过相关专业学习的体育学校毕业生,还有一些则是其他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授课,这些都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乒乓球教学进入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影响乒乓球教学质量。另外有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上水平不高,没有让学生们体验到乒乓球的魅力和乐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大多数教学时间里,课程采取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授课式”教学模式进行乒乓球教学[1],这样的方式弊端很大,不能达到当今对大学乒乓球教学重引导轻灌输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没有引导和启发,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课堂上面学习到乒乓球知识后,课后缺乏练习,导致学生的理解只停留于课堂上的理论,理论和实践衔接不上,无法使水平有所提高。在成绩评定上,高校大多采用的是“定量”方式,体现在对接发球,拉球,搓球等技术方面的考查,而对“定性”方面的考核十分缺少,这样考查的结果不能完全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让突击学习的学生得到高分,真正喜爱乒乓球但不能快速掌握的学生却分数不理想。另外学校组织的乒乓球活动寥寥,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体会乒乓球的乐趣和魅力、锻炼提高乒乓球水平、培养兴趣爱好,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乒乓球教学理念,在乒乓球教学中有的教师更重视乒乓球本身的技巧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还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乒乓球教育应当树立更加“多元化”教育理念,但由于缺少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无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导致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
在乒乓球的教学中,场地条件是决定性的,没有场地设备的支撑,很难达到教学要求。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由于缺少乒乓球场地,课上学生们只是粗略的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在球台上练习的机会很少,技术无法得到锻炼。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学校更看重学术机构对学校的评估排名,缺乏对体育场地和设备的重视;二是多数资金用来建设实验室等学术领域,体育设备投入的资金不足。
总而言之,目前大学的乒乓球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颇多,以上几点也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普遍状况。
对于提高大学乒乓球教学水平,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思想从注重成绩考核转变到培养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意识、运动习惯、运动能力上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提升对乒乓球的认识,并通过形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来提升教学效果[3]。同时养成学生的乒乓球“终身运动”意识,在大学学习结束后依然受益,实现乒乓球教学目标创新理念。在资金投入上,高校要加强对乒乓球教学场地、器材设备的支持,增加其数量与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运动员教师,鼓励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勇于创新。
目前的教学情况是,多数高校没有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教师需使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并多加练习,例如拉球、搓球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不要急于求成,熟能生巧,勤加练习,逐渐提高乒乓球技术。
健全大学乒乓球教学评价体系,其对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评价,应当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评价教师”与“评价学生”、“基础评价”与“拓展评价”、“目标评价”与“内容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紧密结合起来[4],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让考核不再流于形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提高和收获。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乒乓球教学工作仍有诸多问题,主要在教师水平、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经费投入等方面。我们必须形成共识,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转变观念、因材施教,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加强教师水平,加大对体育场地及器材的投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从而让乒乓球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谷军.高校乒乓球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95-96.
[2]宋崇丽.我国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发展趋势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6:150-151.
[3]张绍英.优化大学乒乓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199-201.
[4]赵宏图.试论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