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研究

2015-08-15 00:55:09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8期
关键词:唐山市教育资源公平

冯 波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唐山市0630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之近些年来我国济体制的改革也引起教育领域相应的变化,择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进入教育领域的必然产物。但在教育市场化逐渐成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各种非法的择校手段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所以引导择校良性发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调查

本研究以唐山市某重点小学和唐山市某重点中学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各发放60份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20份问卷,共收回问卷115份,问卷回收率是95.8%,其中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67%。

访谈对象是某某小学、某某中学的校长和年级主管教育教学的主任,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唐山的择校现状、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择校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策略等。

1.家长对择校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关于家长是否赞成择校问题的调查中,持赞成和无所谓这两种态度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比例分别是48.2%和39.1%,持反对态度的人只占了12.7%,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家长基本上都有为孩子择校的愿望,有冲破我国长期实行的就近入学政策的束缚之心理,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

2.家长对择校方式的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具体的择校方式上,大部分的家长认为“以分择校”相对公平,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形势下,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以钱择校”也是可以接受的择校方式,而选择以权择校的人数为0,足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腐败的深恶痛绝。

3.家长择校动机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有72个家庭的学生是通过择校的方式进入重点校的,问卷中择校学生的家长对择校动机进行了回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促使学生家长择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占到比重的72%,回答随大流心态的占21%,其它占7%。所以笔者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4.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唐山市虽然经济发展良好,但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投入也有较大差别。部分学校享受了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教育资源,从而成为重点校、名校,它们拥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同类学校中的强势力量。而相当多的学校却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供血不足的状态,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抑制。也正因为如此,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非常普遍,学校之间的这种分等和差异,是推动择校的直接原因。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要以一定的经济付出为代价的,高昂的择校费也应运而生。

家长花费高昂的择校费为学生择校,一方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一方面择校生给学校带来了管理压力,也增加了重点校教师工作负担,降低了教育质量。据访谈得知,唐山的几所重点校由于招收择校生过多,很多重点校的班容量超过六十人,校舍拥挤不堪,教室人满为患,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还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是由择校带来的教育腐败。家长们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满意的学校使出浑身解数,拉关系走后门,而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领导和某些重点校的领导在一个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失去了抵抗力,择校乱象丛生,学生家长怨声载道,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使那些本来应该上交后用于学校建设的择校费流入了一小部分人的腰包,滋生了教育腐败。

二、择校与教育公平关系解析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学校以各种名目招收择校生,然而调查发现,唐山市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择校行为都普遍存在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也大致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不公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公平。针对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应该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义务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很不平衡,人民的收入状况也相差悬殊,对教育的消费能力相差很大。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全国己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校间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相差很大,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仍要坚持“就近入学”就难以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优质教育均衡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情况下,政府还无法做到让所有学生进入相同质量的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完全平等的分配之前,单一地对择校提出批评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就近入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要学生被迫接受要么好学校,要么差学校,“出身胡同定终身”,这也是一种择校行为,只是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能鼓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公平,但武断的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不公平进而主张对择校一刀切也会损害教育公平。

三、规范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引导择校良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就一定范围来说它是公平的,在我国还没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下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当然我们更不能忽视择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长、社会要面对现实,正视矛盾,对择校现象加以规范和引导,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的规范、有序的发展,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第一,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着力解决唐山市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国家的财力倾向于重点校的建设,而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只有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才能逐步解决择校产生的各种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政府责无旁贷。因此,只有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才是化解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着力解决唐山市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允许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增加选择的多样性。

第四,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实现办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化。当前,公办学校基本垄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个教育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校。”因此,要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依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将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办好一批民办中小学,作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积极发展民办学校,促使办学形式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公立、民办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模式。这种多元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可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扎堆儿择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以特色学校替代“重点学校”政策。我国家长择校行为的本质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尽管我国大部分择校家长目前还只是瞄准“重点学校”,但也有部分家长逐步意识到应根据孩子的特长选择特色学校。今后,特色学校也许是解决我国择校问题一个途径,发展特色学校,可以满足择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多元化选择,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因此,实行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特色学校,让择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和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长远大计。

第五,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实现办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企业家向教育事业捐资,有利于多方面筹措资金。如果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家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对义务教育界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校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教育公平的实现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最终解决择校引发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1]郝俊丽.中小学学生择校的社会学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刘健峰.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月英.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李艳.小学省初中择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唐山市教育资源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唐山市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