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映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时至今日,贵州城镇化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城镇化率为33.81%,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5%;2014年达40.01%,但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给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贵州“十二五”规划中,贵州省委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贵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和基本途径,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
然而,作为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全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镇化发展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占全省总面积55.5%、占全省总人口41.2%的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更大。造成民族地区城镇化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积极稳妥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吸附力和辐射力,使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平台与载体?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贵州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民族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经济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变”人,也就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成大量的从事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推进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只有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促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
到日前为止,贵州城镇数量已发展到700余座,其中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座(贵阳市),50-100万人口的城市1座(遵义市),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7座(六盘水市、安顺市、都匀市、兴义市、凯里市、毕节市、铜仁市),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4座(清镇市、赤水市、仁怀市、福泉市),小城镇约700个。在贵州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中,只有3座中等城市和1座小城市,城镇规模小。不仅如此,由于历史、自然及经济发展等诸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水平低。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6%,我省民族地区则低于这一水平,有的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3个自治州为例:如黔东南州为28%、黔南州为33.5%、黔西南州为27.1%,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少数民族分别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条件差,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省在加强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1.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86.39亿元,第二产业76.96亿元,第三产业198.54亿元,民族自治地方产业比重为33.17∶31.49∶35.34,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产业结构虽然实现了三、一、二排序,但仍是低水平的排序,一产不活、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世界城镇化进程表明,城镇基础设施的增长应快于人口的增长,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息通讯、输电输气、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这不仅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千城一面”“万街雷同”,优势不突出,特点不明显。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特殊的地貌、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要借助自己资源优势,或能源、或矿产资源、或民族文化资源、或区位资源,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旅游景区型、工矿园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情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
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小城镇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既是国家工业化的产物,又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最重要的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而要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关键是“变”人。贵州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离不开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将贵州民族地区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模式。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都表明,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进程,就必须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演进;必须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使他们熟悉现代化产业要求的各种技能,才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变化。因此,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途径。
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西方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关研究指出:农民工每多接受一年小学毕业后的教育,其收入会增加约8.13%。因此,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使大量农民流入二、三产业,完成就业结构演进,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给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消除结构性摩擦。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物理形态上,城镇化进程表现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空间不断延伸的运动,其对应的现象是城市郊区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生活理念,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农民的抵抗和阻挠,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失地农民上访闹事现象有所增加就是例证。就业乃民生之本,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针对结构性失业,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职业培训比消极的救济更为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程度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速度。
职业教育能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知识最终被物化为现实的资源。知识的物化就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直接联系着科研创造和生产加工。在科技成果的物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掌握着一定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的生产队伍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中部地区到沿海打工的群体中已明显出现了中专学生替代农民工成为主体的现象,许多农民工岗位遭到替代,被迫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屏障”已成为制约他们获得更高收入的主要因素,从长期看,要巩固城镇化的成果,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就应发展相关职业教育,使农民在知识、技术和观念方面符合城镇发展的要求。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从事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种人才的造就和培养,单靠一些重点院校是远远不够的,大量复合型实用人才要通过职业教育来造就和培养。只有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促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
贵州省的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已达317所,遍及全省各地,招生数达20.9万人,在校生超过40万人。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省一批旨在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高等职业院校(含普通本科办的职业学院)已达到22所,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完成招生数5.3万人,占贵州省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56%,在校生达12万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1747个。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分别以举办高职(大专)和中职学历教育为主,设置的专业几乎覆盖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护理技术、采矿技术、建筑技术等贵州省紧缺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了各行各业的继续教育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工程、下岗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各种长期和短期培训工作。形成了层次多样、专业门类齐全、结构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8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省高等教育中占了半壁江山,基本上各地(市)都有了自己的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弥补了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间,贵州各级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种类型高、中级技能人才40余万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60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0余万人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和合格劳动者。他们大多数在贵州民族地区就业,既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办学活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为贵州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人才。
目前,我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7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省城镇化率突破30%,正在进入这样的发展阶段;2013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进入了经济发展“黄金期”,特别是工业化的加速期。这样我们就已经站在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跑线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决定》提出,要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也是调整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职业教育需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入,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中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带来了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随之而来的金融、教育、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都急需大量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
职业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服务就业出发,调整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有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我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需要,同时也为我省工业化提供了所需的产业队伍。我省农村劳动者多数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不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体能型向技能型、素质型的转变,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在市场中竞争就业的能力,农民就难以在城市或城镇长期生存,就很难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市民。这就需要加强农民进城就业的培训,使之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在进城后实现稳定就业或创业,拥有稳定的收入,进而在城镇定居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