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月英,贺汉魂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竞争与演进,必然发生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文化本身与联结二者的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由此必然产生种种复杂的人伦道德关系和不同的文化伦理态度。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往往会提出诸如应形成什么文化,文化应发挥什么功能及应如何发挥功能的伦理追问。可见,文化活动必然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人类文化活动的伦理性决定了文化思想的伦理性。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和核心内容,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描述为:始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探索;成熟于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完善于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强国既是根本伦理指向,也是根本伦理动力。毛泽东强调强国是文化道德性的本质功能,但只有合道德的文化才具有强国功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强国的核心实际是道德强国。现今的中国,建设强国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已成为时代重大而紧迫的命题。在此背景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上深入探讨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伦理深蕴,由此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全面的伦理阐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分析文化现象、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构成的体系。以毛泽东个人文化思想的历史演变而论,这种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此三阶段文化思想,实际上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三大基本构成。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早期文化思想。毛泽东早期文化思想可追溯至其接受的家庭教育及传统私塾教育。但毛泽东创新性文化思想基本形成,则应溯至毛泽东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大背景下,广泛吸收儒法墨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西方的科学民主、进化论、康德主义、杜威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在广泛学习的同时,毛泽东以客观的分析态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并进行了救亡图存、改造旧文化和建设新文化的努力。
第二阶段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形成、发展阶段。此阶段起始于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失败催生了以深刻揭露、批判中国封建旧文化黑暗和缺陷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与此同时,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诸多矛盾、冲突因一战得以充分暴露,资本主义文化因此受到严重的打击。与此不同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当时最新、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中国人耳目一新,此时的毛泽东积极接受五四新文运动的洗礼,在反复思考、比较研究各种西方思潮,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发展阶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必然随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发生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且充分论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设想,主要包括: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以中国人熟悉的语言文化形式,促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基本方针。
由毛泽东文化思想历史演变可见强国既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根本指向,也是其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指向与动力也可称其为伦理指向与动力。何谓文化?“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基本含义是 “人化”,即 “以文教化”,《易贲·卦象传》就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定义,但其关于 “类存在物”的阐析实际也是对文化本质的说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指劳动——引者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46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概念的定义不同,但均承认 “使人强”是文化的本质功能。文化这种本质功能也是合道德的功能。道德实质是对人的本能的限制与否定,是一种 “恶”,但这种 “恶”却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善,“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反之,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言。”[3]157所以,道德的本质即以 “小恶”换 “大善”。文化即 “化人”,也即对人的某些本能的限制与否定,是一种 “恶”,但正因为有了这种 “恶”,人才越来越强,越来越成其为人,所以文化又是合道德的善。文化 “使人强”的本性决定了文化应该使国强,虽然现实的文化未必具备此功能,因为国乃人的集合体,而人之所以愿意成其国,重要原因就在于国能保护人,强大人。强国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根本伦理指向,也是其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本伦理动力。就此而言,当然完全可以称文化强国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
事实上,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是晚清以来先进中国人文化自觉的突出表现:晚清以降,先进中国人逐步认识到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危机既是政治危机,也是文化危机,“列强若一旦瓜分我国,吾人以为不久能同化他人,成更大之中华民族集团者,此不辨文化程度今昔悬殊故也”;[4]与此同时,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入,追求也更为热烈而自觉,至 “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国人而欲摆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5]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也应视为源于其个人社会化生活累积的产物,是具有鲜明毛泽东特色的思想: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私塾启蒙教育使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青少年时期接受新式学校教育使毛泽东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并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五四”期间,经受中国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毛泽东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无 “中、西、马”文化底蕴深厚的积淀,无救国存亡浪潮对心灵的深刻撞击,无强国梦的深情召唤,毛泽东是不可能提出系统性的文化强国思想。
那么,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基本内涵之一是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是建设强大国家的重要目标。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前途时就提出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相对自由和经济繁荣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6]663在1949年9月21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了恢宏地描述,“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7]345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 “科学文化现代化”列为 “四化”大业之一。1965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把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 “中国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些言论无不表明,毛泽东一直把建设文化强国纳入强国梦的整体框架之中进行讨论。
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基本内涵之二是强调建设强大国家必须充分实现文化的强国功能。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受新思潮的启发,1919年成立 “新民学会”,创办 《湘江论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激发人民群众与旧习惯旧势力作斗争。在领导苏区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时,毛泽东强调文化斗争是 “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的的一切力量,加入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8]5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在一切为这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应当适合战争的需要,要广泛发展大众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9]333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接全中国解放,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提出创办各类干部学校,培养大批胜任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这些都表明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文化在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设强大国家必须努力实行文化的强国功能。
如果说文化强国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根本伦理指向与发展的根本伦理动力的话,那么强调强国是文化的道德性功能,强国文化应是合道德的文化,文化强国的核心是道德强国则是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的伦理深蕴所在。
在毛泽东看来,文化之所以应具备强国功能从根本上讲由文化的本质决定。毛泽东首次揭示文化本质的内涵是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663-664毛泽东的文化定义实际是采用 “政治——经济——文化”三维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视域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把握。这说明在毛泽东看来,文化本身是国家力量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之论则说明文化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经济与政治发展需要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6]708
文化应该具有强国的功能不等于现实的文化真的或必然具备这种功能。在毛泽东看来,一切旧文化均是不能强国的文化。在中国,旧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封建的文化、“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文化。”[6]665“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是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6]695旧文化之所以不能强国,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化均不以强国为目标,均是不道德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以灭亡中国为目的,自然不可能使中国强大,如当时 “日本在东方正在用尽一切气力在确定的步骤上准备一举灭亡中国的条件——国内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条件,国际外交条件,中国亲日势力的扶植。”[10]256其它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封建、半封建文化也是不能强国的文化,“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10]4;封建、半封建文化,只能束缚人民的思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0]31对于这些不道德的旧文化,毛泽东的态度非常鲜明,那就是打倒,“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6]695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合道德的强国文化呢?毛泽东指出,合道德的强国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6]709其中 “民族的”的基本含义是这种文化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6]707强调 “民族的”就是强调文化应该是强国的文化。“科学的”的基本含义是这种文化是 “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6]707强调 “科学的”,是因为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对强国实践进行正确的指导,“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6]663“大众的”,即民主的,其基本含义是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6]708强调文化是 “大众的”,是因为只有大众化才能使文化的强国功能广泛而深刻地实现,文化本身才能有效发展,“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 ‘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6]708
文化即人化,人化过程的核心即人的道德化,就文化此含义而言,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道德本身又是一种特殊文化,其特殊性就在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自律。关于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及其作为文化的特殊性,毛泽东并没有明确说明,但对 “五四”运动的道德革命意义,及对道德教育作用的强调至少证明毛泽东对此有所认识和认同,“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1]10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党和全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多次撰文或通过诗词表达他对于塑造新中国道德理想,如知识分子应 “又红又专”及 “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强烈愿望。
文化应该强国,但未必强国。同理,道德应该强国,也未必强国。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实现道德强国功能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二是道德本身是不合道德本质的道德。道德的本质是以小 “恶”换大 “善”,判断一种行为或一种规范是否道德,根本的是看其能否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这一标准我们不妨称之为功利总标准。对此,西方功利主义者有过较充分的论述,例如边沁说:功利原则指的就是 “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同或不赞同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12]211只不过他们立足于个人的出发点不正确。毛泽东是赞同功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6]865毛泽东主张的功利主义是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其所谓的功利即公利,即人民大众和国家的利益,“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6]865毛泽东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在精神上契合功利总标准,又克服了西方学者个人主义的缺陷,这种功利主义贯穿于其文化思想的根本表现就是文化应为人民大众服务,“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6]1012按照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留下来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6]855至于那些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分子上面,“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了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了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6]857这样的人也是讲功利主义的,但他们的基本讲法是:“以求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6]865
当然,道德强国的特殊功能往往融于文化,主要是通过使文化成为道德的文化来实现。就以毛泽东关于合道德的文化三条标准而言,每条标准实际上均内涵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其中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内涵了爱国主义原则。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自豪地写道:“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土地之上”;[6]621“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6]623文化的大众性主要内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原则,“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的。”[6]1004文化的科学性实际论证了科学精神也是重要的伦理精神,突出的是实践精神,“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66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毛泽东文化强国思想及其伦理深蕴对于当代中国实践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其一,实现强国梦必须积极建设强国文化、高度重视文化的强国功能。在当代中国,必须通过建设文化强国以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新特点需要通过强国文化建设以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化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难关与社会新矛盾需要强大的精神动与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可在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中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还是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毛泽东在强调文化应该强国的同时概括分析了并非一切文化均能强国:其一,文化本身不道德。如封建的、帝国主义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强国。其二,整个国家文化体系缺乏创新活力与动力。如清朝康乾年间,我国国民财富甲于天下,堪称经济大国,又遗存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堪称文化大国,但国势在嘉庆以后迅速衰落。其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与文化锁国政策严重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深察此段历史的毛泽东坚决反对锁国,“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力主创新。在继承传统方面,毛泽东主张 “推陈出新”,在学习外国文化方面,毛泽东主张创新出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其三,文化实现其强国功能的经济与政治条件不充分。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6]664这实际是告诉人们新经济、政治条件的成长总是需要一定时间,当旧经济、政治条件存在时,旧文化也必然存在且发挥作用。其四,文化没有指向强国目标。毛泽东指出在阶级社会,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反动阶级的文化不仅不会以强国为目标,相反可能以卖国以求荣为目标,如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 “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当不当卖国贼的问题,他们已经撤去了民族的界线,他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10]144其五,文化力不足以抵挡外来文化入侵略。如资产阶级文化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但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6]697其六,文化队伍力量不强。所以毛泽东总是强调,“为了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6]1082毛泽东这些思想启示我们:文化的强国功能不能脱离经济、政治与社会孤立地实现,不能从 “经济乌托邦”走向 “文化乌托邦”;应该根据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进行文化变革,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发展和应用;应把文化人才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着力点,既要努力造就文化领域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又要大力加强基层及普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并努力使这些人才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文化强国战略实施。
其二,实现文化强国应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道路。毛泽东所谓 “民族的”既表现为文化的民族特征,也表现为吸收外来文化的主体选择性及消化外来文化的主体能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所谓 “科学的”落实到发展文化的根本方法,就是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由此出发,毛泽东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应以 “批判继承”态度对待之,“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6]707-708所谓 “大众的”则强调新文化必须高扬群体的价值,超越资产阶级个体自由的价值目标,“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6]856
毛泽东这些文化发展思想启示我们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时,应着力践履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壮大民族文化。当前全球化向着纵深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机推行 “文化霸权主义”和 “文化帝国主义”。此种阴谋,毛泽东早就洞若观火地指出,帝国主义 “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中国人民。”[6]630欲壮大民族文化,则必须秉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精神,开拓出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道路。二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塑造创新实践的文化品格。“科学”既指科学知识、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指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的精神状态。当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依然滞后,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此种情况使得追求科学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对于实现文化强国的意义更重要,任务更迫切。三是正视文化需求个性化,追求文化功能大众化,反对文化发展庸俗化。随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更趋个性化。文化建设应正视这种趋势,在努力满足个性化文化需要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大众化,坚决反对文化庸俗化。为此既要努力解决当前老百姓读不懂,看不懂,从而不爱看,不爱读的现象,更要大力反对文化领域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盛行的现象。
其三,文化强国的核心是道德强国,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应切实做到道德自觉、自信、自强。首先,道德应自觉承担文化强国的引领作用,应自觉成为社会良心与民族精神的守护者,时代难题的解剖刀,而不能只满足于抽象的伦理玄谈和干瘪的思想说教。当今中国人正在努力实现强国梦,追梦既培育着,也考量着人们的道德自觉。其次,相信并坚守民族道德的优越性、积极扩大民族道德的实力和魅力。关于中华民族的道德优越性,罗素曾经称赞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种品质 “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3]167西方人士尚且有此种认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树立充分的民族道德自信。民族道德自信还表现为通过扩大民族道德的实力和魅力,自信地将其普遍化地推向世界,以影响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再次,充分发挥道德强国的特殊文化功能。文化并不仅仅意味 “知识”和 “学历”,其主要内容是促成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任何国家,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该社会 “以文化之”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道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的性质与强弱。从道德作为特殊文化看,道德是人类精神自律,是人类自由的根本体现、象征和保障,道德律作为自律是出于主体的自我强制,因而较之于法律约束,道德力量是强而无形,大而无疆,理应在强国中发挥比其它文化更大的作用。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卢于道.为树立科学文化告国人书[J].国风月刊,1936,8 (7).
[5]陈独秀.敬告青年 [M]//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瞿定一,唐振南.毛泽东农村教育思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9]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3][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