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蓓,宋学友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西递村为胡氏家族聚居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景泰年间,鼎盛于清乾隆年间。该村落最大的特点是宗族的血缘关系,村中主要是胡氏家族人士,在村落的外围有少量的外姓人士居住,同时它又是典型的靠徽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的寄生型村落。西递胡氏家族原是唐朝皇族的后裔,儒家的价值观和信念自然深深地根植于这块土地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并改变着其生活环境。祠堂、牌坊、古民居、建筑装饰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递村历朝历代修建了大量祠堂。据同治修《黟县志》载:“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黟地山遍水激,族姓至繁者不过数千人,少则数百人或百人,各构祠堂,诸礼皆于祠下行之,谓之厅厦。族各有众厅,族繁者又作支厅。”[1]32-35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西递村共修建敬爱堂、追慕堂、节孝堂、七哲祠等大小总祠、支祠、家祠共计十余座,这是家族宗法权力结构的形象体现。现在仅剩追慕堂、敬爱堂等少数几个祠堂。
西递村敬爱堂座落在村中心,为族祠,建筑面积达1 800 平方米,整体布局左右对称严谨,建筑结构简洁明朗,门前飞檐翘角似有凌空而去之势,两旁黑黝黝的栅栏使人敬畏。敬爱堂中门后即为祭祀场所,中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回廊连接前后庭,后面是祭祖的供奉厅。据史料记载,敬爱堂本是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子为其所建的享堂,儿子为体现兄弟间的礼让、关心、互爱而将享堂改名为“敬爱堂”。家族中重要的事情在祠堂内讨论,比如祭祀活动就由家族中的长辈在祠堂中主持,晚辈按照辈分、年龄从高到低依次向先祖叩拜,整个仪式庄重、严谨。家族内若有喜事也会在此举行,比如新娘的花轿就在这里起落。
由此可见,宗祠是同族聚居地最早出现的公共建筑,它的建造目的在于强化宗族的宗法观念,使族长、父亲的权威和尊严得到具体的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准绳不仅是约束徽州人的行为,还是祠堂建筑建造的准绳。
传统徽州思想同样也体现在另一种建筑形式——牌坊上。牌坊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建造,到唐宋时期建筑形式基本成熟,在明清时期其建造达到了高峰。牌坊建筑属于纪念性建筑,也可作为标志性建筑出现。徽州地区最多的是表彰封建礼制的贞节牌坊和彰显功勋、政绩的功德牌坊,后者多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如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即是明神宗恩准建造的,代表牌坊主人的政治地位。而贞节牌坊、孝子牌坊则为本家族中对封建正统礼教持虔诚态度的人而建。因此,牌坊不仅仅起到空间划分的作用,还包含着很深的社会内容。它既是人们的文化意识、道德观念的凝聚,也是某一家族地位的象征。牌坊的主要类型有冲天式、不出头式和楼阁式,立面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式和奇数的层级。
据史料记载,西递村中曾有牌坊13 座之多,大部分是贞节牌坊。现今西递村中只留存了位于村落入口处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刺史牌坊。该牌坊的建筑格局为三间四柱、五层不出头式,牌坊12 米高,10 米宽,仿木结构。牌坊东西两侧有大量的石雕装饰,花板部分雕有鹿、鹤、虎、豹,两旁还雕有双龙,正楼的下部雕有“八仙”人物和“五狮戏球”。牌坊东西两侧书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下面书有“登嘉靖己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等字样,表明该牌坊所表彰对象的官级等信息。牌坊底部石柱的两侧雕有狮子,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一只爪子似抚慰着小狮子,这种造型兼有结构稳定作用和装饰作用。
西递村的古民居无论是单进、多进、三开间、五开间、四合二层或三层,都采用轴对称这一模式。这种对称提供了明确的空间划分,轴心上的正厅宽敞高大,具有仪典性,常在中央供有祖宗牌位,而四周的厢房很容易按其前后左右的位置,依次分配给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居住。许多较大的宅子都有前堂、后堂,前堂除了礼仪功能外,也作为男主人待客及其他日常活动的场所,后院仅供内眷活动,是相对内向、私密的空间。此外,书房一般为男性使用,而绣房、厨房则明确地限定为女性使用。这种住宅的布局模式最容易体现“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秩序。[2]21
徽州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它的道德伦理规范对家庭关系有着极为严格要求,“三纲”就是这套规范的中心内容,住宅的内部空间与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住宅的布局就必须处于这种严格的秩序之下。
西递胡氏“崇儒兴商”,他们把读书、经商、做官的价值体系和谐地融为一体,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可以为后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继而形成一个整日潜心于文墨书画的阶层,这样便为儒教的推崇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从这个阶层中又会分化出醉心于桃园仙境的文人雅士、财运亨通的富商以及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官宦。因此,这一时期的住宅在体现“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秩序以外,明显提高了文化生活的品味,书房、花厅、书院等就是为生活在这个圈子的人提供的特定场所。
书房、花厅一般是附设于私宅中供子弟学习的场所,而书院则是在村周围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单独修建的一组园林式建筑。它一方面供本族子弟集中学习,一方面也是成年人消遣娱乐的场所,如村北的“万印轩”和村东南的“笔啸轩”。据记载,“时当春花秋月,夏云冬雪,先大夫或抚琴而鉴古,或饮酒而赋诗,子弟读书声相与和答,其喜可知也,也可以遣怀诗趣,可以娱老姬年”。此外,书院还是人们收藏书画的地方,据说,琴生公在“笔啸轩”藏书画达数千册(幅)。[1]32-35
在西递村,随处可见诸如“几百户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礼教淳三物,华果文章本六经”、“慈孝后先六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寿在仁乐生于经,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字样的楹联。反复强调中国传统礼教仁、义、礼、智、信的信条,一方面能够使其一代代传播下去,另一方面用这些文字的提示方式启发和诱导对环境的理解和联想。由此可见,这些文字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说明崇儒尚文的风气在此极为盛行,一方面又能为居室环境增添几分雅气。
这类文字在西递村建筑装饰形式中有多种,如正厅中央上方的堂匾、木柱的挂联、木隔栅上整片镶嵌的文字以及卧室中不拘形式的刻字。室外的文字点缀多用于入口上方的石刻题额、园名、笔名等。
还有一类相当醒目的挂幅就是祖宗的“容”。以笃敬堂的“容”为例,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高挂在正厅堂上的彩绘祖先画像,即胡积堂夫妇的遗容。画像共有4 人,最上方中央身着清朝三品官服,头戴蓝宝石顶戴花翎,胸带朝珠者为胡积堂,中间左右两人为大小夫人,下方正中为所纳小妾。这里的“容”也远远超出了装饰的意义,它是父权统治的象征,是封建宗法社会中每个家庭奉为神圣的东西。
中国封建社会对建筑的营造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住宅的开间、用色和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如皇家用的黄色百姓住宅是不允许使用的,住宅开间数不得超过九间。富甲一方的徽商想通过宅邸彰显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只能在雕刻的材料、深度和题材上下功夫。徽州雕刻深受新安画派、徽州墨雕和砚雕影响,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徽州三雕”常用在建筑的门罩、门楣、窗罩、窗户、梁、柱和家具等方面。
综上所述,儒学不仅给了徽州古建筑以秩序,也限定了它的建筑风格。一整套克己的、含而不露的处事方针给徽州建筑罩上了一层内在含蓄、质朴、典雅的美。当然,民居外表俭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制度严格的等级规范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建造者自身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西递胡氏普遍较高的文化素质、鉴赏水平和普遍推崇的内向保守、谦恭随和的精神状态使得西递古民居群展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
[1]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王春永.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