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浩,柳 军,张 蕾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尤为重要。[1]为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以阶段性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接触,通过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毕竟学生仍以校内学习为主,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弥补这一方式的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建设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工作室”,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企业人员的帮助下转变身份,以学习者及管理者的身份将学习变成工作,成为职场人士,服务社会,与市场全面接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能训练。
“工作室”起源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该学院以“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教育理念,主张以实践型、应用型为重,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为主体,以专业教师、行业技师为主导,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2]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由专业教师、行业技师主导的,以“工作室”为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平台,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动力,以企业运作方式作为组织架构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即高校教师教学团队构建一个工作室,企业提供一定资源及项目任务,并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工作室里以真实任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教师、企业、学生三者互动互惠的教学实践平台,围绕这个平台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环境职场化。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以工作室为基础,参照企业,创建真实的职场环境,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工作室参照企业的形式建立起来,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购置相应的办公设备,创建一个真实的职场“硬”环境;另一方面,工作室参照企业设立各项管理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职场“软”环境。通过创造真实的职场“硬”环境和“软”环境,培养学生快速熟悉、融入职场环境的能力。
2.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室”以任务项目为载体,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完成工作的实践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学一体,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使理论教学、实践生产和社会服务融于一体。
3.学生地位主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学生兴趣。而“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企业里的一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项目。碰到问题,则由老师进行指导,再做,碰到问题老师再辅导,在如此反复进行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4.实践学习协作化。在以往的教学中以个体学习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室中,强调团队协作,项目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起讨论,相互比较,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这一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从整体实践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性教学,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等方面仍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职业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地渗透到具体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原来的教学安排、方法、手段及理念等均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陈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传递—接受”或“自学—辅导”的授课模式,专业教学模式单一。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工作室引进企业的真实业务项目,为高职院校用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施过程又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部分高职院校或教师将工作室作为学校或个人资金来源的工具,开展过程中以承接任务项目为主,忽视教学的初衷,从而使“工作室”教学过分追求项目完成的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任务项目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的载体和基础,引进足够的任务项目,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的关键。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受到行业企业的质疑,这直接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因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有限,在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会有所保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提供给工作室的任务项目非常有限,这将使“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顺利开展起来,但也有些高职院校对这一模式认识不足,只是出于“赶潮流”的心理或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而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更谈不上与本校或本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准备不足,适用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工作室的组织机构和具体操作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工作室的人、财、物疏于管理,导致了人员管理困难和实践性教学物质资源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工作室的持续发展。
解决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工作室”教学模式因其注重“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必须加强对这一模式目标、运行及管理机制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应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工作室中实行“学长制”、“公司员工制”,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根据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人。所以,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4]因此,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应以增长学生实践能力为首要目标。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精心选择实训项目,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学”、“爱学”、“想学”;加强学生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为此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化校企合作相辅相成,二者可同时进行。一是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校内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二是合作办学的企业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到学校专职或兼职任教,同样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三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师校本培训,邀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指导。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政策引导,对创建的工作室及参与工作室的企业在税费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高职院校、企业参与进来。但在此过程中应严格监管,防止“浑水摸鱼”现象。另外,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开展成功的工作室。工作室内部应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应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如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制度等。其次,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一方面是对“学”的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核;三是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教”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相关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考核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核。
[1]叶枫.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5):16-18.
[2]蒋红雨.工作室制模式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初探[J].美术大观,2012,(6):185.
[3]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15,(1):95.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