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秀娟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一方面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样化; 另一方面,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在下降,这是由于脑力劳动增多所带来的必然性。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却与日俱增,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对所培养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新时期下为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而要求应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有强健的体魄。这是现阶段最需要的,也是相对缺乏的。虽然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一路下滑[1]。研究资料表明,当今大学生视力下降,握力下降,耐力水平下降,而体重却在上升,甚至出现了不少高校取消了每年一度校运动会中的5000米、10000米等耐力项目,这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担忧,从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3],特别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但给很多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解决现阶段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本研究针对目前高校普遍所采用的创新教学模式,以黄山学院大学体育改革为例,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后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山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学校一直秉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和“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学风,不断在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前进。在改革之初,为了解决大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是对田径和身体素质练习等枯燥的项目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将大学体育教学由传统的“三基型”模式改为“阶段型”模式,即学生在一年级时主要锻炼身体素质,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力图使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发展身体素质,打下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第二年从选项上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实践中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提升,但还是出现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上课不积极的现象,特别是一年级中安排的身体素质课程,如短跑、中长跑、跳远、铅球等。因此,模式又改变为“选项型”,即学生一进校即开设选项课。但在实践中,虽然选项课能更好的发挥课程内容与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能较深入、系统的学习1-2个专项技术,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掌握较为牢固的1-2项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体育基础不一样,特别是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缺乏了体育基础项目的锻炼,特别是跑、跳、投等项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基本的运动技能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甚至个别还有下滑的倾向,这似乎又转回到了阶段型教学模式的老路上了。也有采用“俱乐部型”模式的建议,但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高校实践下来,同样是喜忧参半,虽然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功能,并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师资力量、场地设备的欠缺等因素,使很多学生喜爱的项目无法开展,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不太成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课与学习,这些也是目前该模式遇到很大阻力的主要原因。
基于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校体育学院全体教师在深入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维一体”大学体育教学模式[4],特别是将体育课的成绩考评细化为期末考试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广播操出勤成绩4个模块,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拓展到课外体育活动的外延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课上和课下能有机结合,形成了“素质-技能-态度-行为”四维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改变了原有的体育课成绩考评方法,将原有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细化为期末考试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广播操出勤成绩4个模块,使学生锻炼的监督机制由原来的单纯体育课教师扩展为体育教师、学生个人、辅导员和同学共同完成,将平时学习、锻炼、早操出勤等融为一体,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锻炼的积极性;其次尝试将教学划分为 “初级普及-中级提高-高级兴趣”层次,力求做到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统一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能;再者,整合修订“黄山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精选了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且时代感强的教学内容,如球类、户外运动、瑜伽、武术、舞龙狮、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轮滑、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女生节”趣味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行知杯”篮球赛、“青年杯”排球赛等,进一步构筑和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
1.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缺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最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和教学材料为核心[5],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教学材料的讲解,注重学生对基本体育内容的掌握,但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模式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改变,但不少教师仍是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是停留在嘴上,并没有在实际中去真正应用。虽然说有的教师认为这当中也有学生的问题,甚至理解为好学生就是听话的学生,但这都与当前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不相吻合,也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单一。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6]。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各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都是在这个框架下编制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很多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体现不出来,厌学情绪比较突出。同时,受制于师资与场地设备等原因,目前许多大学体育课程还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三大球等,而特别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如瑜伽、体育舞蹈、街舞、户外运动、沙滩排球、花式篮球等项目,要么是开授的学时很有限,要么是根本就开不出来,造成很多学生想学的学不了,只能选择不想学的项目,这也使得大学体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变成了训练课。
3.教学考评实际执行力度缺乏。新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考评细化为期末考试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早操出勤成绩4个模块,是学生的身体锻炼拓展到了体育课以外的点点滴滴,学生要想有一个好的成绩,除了要注意体育课的出勤、成绩,也要注意早操的锻炼,甚至是平时的身体素质锻炼,所以学生锻炼监督机制从以前的单纯体育教师向体育教师、学生和辅导员共同进行的综合模式转变。在实践操作中,虽然模式的建设初衷是良好的,但不少承担早操监督机制的辅导员单纯认为增加了工作量,且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早操成绩流于形式,甚至完全是辅导员个人的喜好打出的成绩;还存在个别体育教师也对该模式有抵触情绪,认为工作量比原来大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成绩管理放任自流,使得新模式的教学考评执行力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对该模式的执行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4.“体育课-协会-联赛”机制缺失。高等学校体育协会是以体育项目为载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团体。协会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了年级和专业界限,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各个项目在学校发展的延伸。协会的发展,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锻炼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学校管理部门在组织上丰富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宏观上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及创造力,为校园体育的立体发展与文化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有很多部门领导与教师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协会的重要性,极大地制约了我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得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教师居次要地位的“引导”角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而教师本身也不能单纯的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就是新模式教学目标,而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真正领悟新模式的教学精髓;同时积极提升自我能力,采取自我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新颖的时尚类运动项目,使自己既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也能够极大的改善时尚类课程师资能力窘迫的现状。
根据现代社会体育元素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在符合现有场地设备、师资的条件下,依据学生不断变化的体育兴趣和实际,力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更新,删减与时代切合度不高、欢迎程度不好的项目,不断增加时尚类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进身体健康均有极强的推动力。
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及体育的发展变化,课程的内容绝不能仅仅只是一些竞技性的项目,而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体育的发展、健身体育的发展、文化体育的发展、时尚体育的发展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将那些既有典型民族特征(如武术、舞龙舞狮)、健身特征(健美健身、健身操、瑜伽)、文化特征(徽州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欣赏)、时尚特征(高尔夫、野外拓展、体育舞蹈、街舞)、全面发展(三大球的基础课程及后续课程如mini足球、花式篮球、气排球、沙滩排球)等多样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积极的引进教学课堂,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所学的项目感兴趣,就会把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视为自身的需求而积极参与。
课程评价体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新教学模式的成效。在设计之初,将课程的考评细化为期末考试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早操出勤成绩4个模块,就是考虑到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和发展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完全由技术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积极性、综合素质能力等全方位的纳入考评体系,使学生既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展现自身的能力,体现自我价值,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该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却人为地遭到了抵触,远没有达到应起到的作用。这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及学生的广泛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使得好的评价体系真正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等学校中好的体育协会组织既是体育课学习及锻炼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种模式也从宏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7],是对整体教学全面贯穿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校由于场地、师资条件和教学设备的不足,特别是教学部门的重视度不够,协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虽然联赛开展成效不错,但没有与协会结合在一起,造成联赛水平在很多项目上还处于潜力远没有挖掘的阶段。如果能够建立起各项目的体育协会同院级、校级联赛的互动机制,在校、院大力支持下,大胆走出去,不断通过协会和联赛的机制去沟通交流,丰富大学体育文化,则新的教学模式才真正能够起到引领学校体育潮流的作用。
[1]卢元镇.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2]孙宗鲁.加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145.
[3]黄荣峰,蔡雅瑜.加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2(9):112-130.
[4]李昌军,贾磊.“四维一体”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3):71-74.
[5]蒋超.新课改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4,4(8):97-98.
[6]汪波.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37-138.
[7]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