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思想探究

2015-08-15 00:47:12韩剑锋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孔子道德思想

韩剑锋 赵 丹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一、孔子修身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萌发都离不开适合的土壤培育,这种土壤即为此思想当时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在这样一个剧烈的制度转型时期,孔子修身思想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产生。(1)经济上,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出现。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有些诸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出现了许多井田制以外的私田,曾作为奴隶制国家公有土地的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取代公田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壮大使得一些土地更多地集中在新兴地主的手上,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他们开始雇佣劳动者,所谓“雇佣”实则是继奴隶制生产方式之后的又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生产方式。伴随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结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2)政治上,周天子地位衰落,各诸侯国争霸。春秋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自称是“受命于天”的周天子地位日渐动摇,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周天子已经不能控制各个诸侯国的权力。战争破坏、自然灾害和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奴隶大量死亡,他们不得不四处逃亡,甚至开始聚众造反,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奴隶主的统治,奴隶制政权格局破裂。王室独尊局面被打破,诸侯并列,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3)文化上,礼乐制度崩溃,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受到影响,原本由西周实施的“学在官府”制度开始瓦解,原有的“礼、乐”已经不能发挥它以往的功能,各诸侯国无休止的争霸加深了对“礼”制度的践踏。各个阶级身份转换,原有的奴隶主贵族已经很难再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不满足于自身现有的权利,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为维护自身统治,宣传自己的思想,寻找代表本阶级的“发言人”,这时“士”阶层应运而生,他们通过游说诸侯以达到其生存目的和政治目的,纷纷提出自己的利益和主张,各种不同的学说产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

二、孔子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孔子思想的人格修养标准。所谓“修身”,就是指修养自己的身心,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塑造崇高的人格。孔子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人格修养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守“仁”做人。“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的是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互友爱、帮助、和谐的关系。“仁的观念,所含甚广,而本质甚约;境界极高,而平实简易;是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1]256“仁”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注重惠于他人,淡化自己的得失。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首要标尺就是看他是否具备“仁”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83告诉人们要推己及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238告诉人们要责己恕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171则告诉人们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二是崇“义”而行。“义”同“宜”,是指行为或者思想恰当、适宜。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47,强调在处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要将“义”放在首位,重义轻利,重视“义”的人才是人们所敬仰的君子,而时刻将“利”看的很重的人是为人所不耻的小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教导人们应该一切从“义”出发,以“义”作为衡量言论、行为等是非的标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要时刻想到“道义”二字,不获取不义之财。“义利统一”是孔子义利观的最终目的,孔子用义利观教导人们,对于义利关系,要坚持以义为上、重义轻利的原则,只有坚持这种以义制利的义利观,才可以缓和义利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最终目的[3]。三是依“礼”处事。“礼”主要是指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运用法律规范、行为标准和社会舆论等手段对人们行为、语言的规范和约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2]259,就是指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言行没有节制,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也就无法立身成业。孔子强调复周礼,但是他提出的礼又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周礼,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包含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具有真理性和时代变化性的二重特性的孔礼[4]。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做到用“礼”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人们才会真正提高自身的品行与修养,达到“仁”的根本目的。四是尚“智”明辨。“智”包括理智、理性、智慧、学识,智的内涵是思维,外在形态是知识。所谓智者,首先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自主选择,作出正确的决断,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235,意指聪明人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语言,从平实的立场出发,总结事物的善恶是非,提出一些看似普通却极具智慧的道德准则[5]。智者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因为品德源于心灵,心正自然生慧,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不致生邪恶之心,才会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五是“信”以待人。“信”主要是指一个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在孔子看来,“信”是修身的基本品德之一,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何种环境下,都应该做诚信之人,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5。“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精神纽带,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和相互的信任与尊重,“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加强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是对道德义务的忠诚和履行。

(二)孔子人格修养标准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修养标准,要求人们在具体践行中要掌握适当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要做到:(1)立志。孔子在阐述修身的方法时首要强调立志的作用,立志是指一个人必须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情况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志向,然后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129,可见立志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从而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立志是人们开始决定做一件事之前的初始阶段。(2)勤学。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人们做到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前人积累的道德经验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用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孔子看来,自我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人们有事无巨细、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的信念,主体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也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在多见多闻中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行为的自觉性,减少其盲目性[6]。孔子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9,即所谓好学需要君子接近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正点明了好学与道德培育之间的关系。(3)自省。自省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学会自省就是学会用崇高的道德信仰和良好的习惯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47,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多反省自己、克制自己,遇到贤能的人要向他看齐,遇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是否也有这些缺点,对于自身的缺点要积极予以改正,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反省自己,少责备他人。(4)力行。力行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孔子强调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真伪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证实,言而不行、只说不做的人,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因此他要求人们做到践履和躬行。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2]3,意思是满口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和夸夸其谈。

三、孔子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在国家层面,孔子主张君主治理国家应实施“仁政”。当今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国家的各项发展在法律把控的轨道中有序的运转,但是有些问题是善恶问题,而不是对错问题,法律虽然严密却在这些领域难以制裁和管辖,这就需要道德的约束。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思想要求为政者具备专业的领导才能和相应的素质,为政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运用道德、舆论等方法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主张教育而非惩罚。国家重视人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这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文明的建设。

(二)在社会层面,孔子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孔子提倡的修身方法主张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将社会规范内化入自己的思想,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社会关系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觉遵守社会行为准则,按社会规范的要求办事,这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行为的社会自律性[7]。这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时刻怀有仁爱之心,保持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关系,诚实守信。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坚定信念心存寡欲,礼貌待人,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假象所迷惑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孔子的道德标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在个人层面,孔子认为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他人。孔子的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一致的,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都源于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8]。孔子提倡的见贤思齐、重义轻利、自省等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是为人们高尚情操的培养制定了标准,树立了标杆,这不仅鼓舞了历史上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浴血奋斗,更是激励着当今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张超.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J].商业文化月刊,2011(7).

[4]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07(4).

[5]涂健.孔子“修身”思想探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6]李要鹏.孔子修身思想对高校师范生自我修养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7]陈德述.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99四川崇州“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J].天府新论,2000(1).

[8]刘书正.论孔子的修身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孔子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