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华
(东华大学 团委,上海2016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希望广大青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①中青联发[2014]23号《关于在大中学生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通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更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年,进行了五年一届的全国劳模评选活动,在劳动节前夕,评选出了劳动模范。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就是劳模精神。具体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本质。劳模精神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应成为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动力。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劳动模范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怀彰显了敬业的价值观,他们用敬业精神体现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劳模的选拔基于劳模日常工作中的诚信、友善,社会各界对劳模的敬仰和激励也展现了友善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劳模身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准则也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模精神都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吸收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劳模身上的勤劳品质、敬业精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也在当代劳模精神中得到体现。在多元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模精神,其实质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模精神的共同点,由此体现二者在文化传承上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念与内涵指明了方向,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正是社会主义倡导的主流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弘扬真、善、美的道德观,激发人们自觉在修炼崇高道德修养上不断努力、下功夫。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模精神,都是社会所倡导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提升上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战略、社会规范和公民要求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与价值取向,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明确了方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就是对于每个公民劳动意识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教育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劳模精神正回答了这个问题:培养爱劳动的人、培养具有劳模精神的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流意识的构建,大学生积极全面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导向;而劳模精神的内涵、表现形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实践导向。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家是家的扩大和集合,由家庭到家族到村落到国家,家国一体。因此,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点得以提倡、发扬。爱国家,为自己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而劳模精神,同样将爱国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以无私奉献为准则,以努力工作的方式,诠释着对祖国的爱恋。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劳模们不怕辛苦,潜心科研,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就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而这种爱国精神的培养贯穿在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这也是在大学生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劳模精神,都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
弘扬劳模精神,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风尚具有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品位与格调,教师的素养,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会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师生属于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一类群体。他们追求着最高的真理和艺术、科学和大爱,由他们作为文化主体所创造的校园文化反过来浸润着每个校园人的成长,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扮演着精神向导的角色[2]。因此,要创新学校工作,把价值观教育当做空气一样,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劳模精神正可以做到时刻渗透。劳模精神首先就要体现劳动,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师生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高校在传播先进知识的同时,将劳模精神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融合后的文化氛围熏陶、浸润学生成长,用劳动创造校园文化风尚,让劳动之风流行于校园。用劳动创造未来,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基本任务。优秀人才要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劳模精神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幸福生活。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同时,劳模精神中的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都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浸润在劳模精神中,让他们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劳模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使学生形成劳模意识,有利于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作为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平台,承担着完成科研项目、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任务。科学研究取决于科研人员,教授、青年教师乃至研究生、本科生们,都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因此,在科研中,发挥出劳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更有助于科学研究。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研究中总归会遇到困难、遇到不懂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同时更应该开拓创新,努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发展新的技术手段,与时俱进,才能彰显科学研究的先进性。要有争创一流的目标和决心,潜心科研,力争做到最好。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教职工的奉献,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更有助于取得科研成果。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经过各方推荐选拔、群众认可、组织批准产生的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的先进人物,五年评选一次。评选劳模固然重要,但充分发挥劳模作用更是一个组织细致、实施复杂的过程,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学习劳模、发挥劳模作用的工作上来,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用劳模带动校园文化氛围,以劳模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需要如下措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活叙事中,才能发挥其精神的激励力量,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而劳模精神、劳模事迹正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将身边的劳模事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们切实能看到、感受到劳模的精神,更有助于从思想上认同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思想教育方法,深化大学生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效衔接、内容先进、形态生动的思想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辅导员的事情,也是所有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思政老师的事情,也是所有专业课都必须有机融入的事情。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言行,充分发挥老师们的带头作用,尤其是劳模老师的带头作用就更显重要。所以要促进劳模老师和学生互动,实现共同成长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劳模老师进课堂上德育课,传播和弘扬劳模事迹和精神,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和劳模老师交流,切实感受到劳模的魅力,将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了,现在大学生从一出生就面对信息网络化和媒体多元化的现实,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只有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传播,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宣传劳模精神不能只关注传统媒体和渠道,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传播和宣传。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账号、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以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对已有的劳模进行访谈,可以让学生读者参与互动,寻找身边具有劳模精神的人、身边美丽的劳动者,从而将劳模精神广泛传播。
在宣传和培育榜样文化中融入劳模精神。在“五一”劳动节这样的特殊时间点,要大力宣传劳模事迹,树立劳模榜样作为典型示范,使劳模精神得到弘扬和辐射。可以通过向广大学生推送劳模教师的祝福语,既体现了学校老师对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的人文关心,也能很自然地介绍劳模老师的事迹,得到学生的认同。有许多高校开展寻找和表彰身边“最美的人”,弘扬和培育在社会上流行和被赞赏的以善良、仁爱和无私为核心的“最美精神”,通过让师生寻找“最美的人”,营造一股发现真善美的热潮,促使学生在寻找美、评价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劳模精神的启迪,认可核心价值观。上海市教委在推进大师剧建设,就是一个树立典型的项目。通过挖掘各个高校师德师风的标兵楷模,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通过戏剧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故事,展现大师风范,不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全市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教育。采用不同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精神生成过程,而精神的力量都是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高校教育应该是一种对心灵的激励,老师必须以自己的心灵激发每个学生对于劳模精神的认同。做到有效教育,就必须认真寻找正确表达的语言形式,在能够打动大学生心扉的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听得进去,了解、理解、接受、认同。把劳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把劳模精神上升为校园文化理念,使劳模、劳模集体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劳模老师们在菁菁校园中,活跃在师生身边,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和楷模,这对促进形成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道德提升、教育导向、爱国情怀等方面与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弘扬劳模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助于校园文化风尚的形成,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将劳模精神融入课堂、注重网络传播、树立榜样典型、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都是以劳模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的方法。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2]吴秋凤,黄冠兰.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80-83.
[3]宋国平,关于牡丹江市工会推动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的调研报告[J].工运研究,2014,(1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