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5-08-15 00:44:16王建新
地下水 2015年6期
关键词:纺织工业遗产工业

朱 晗,赵 荣,王建新

(1.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2.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3.陕西省文物局,陕西 西安710061)

工业遗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1-9],自19世纪中期以来,以工业遗产展览的保护模式转变成英国国家铁路工业博物馆、沈阳工业遗产区、北京798文化产业园区等经典保护实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为西方工业遗产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核心问题[10]。但由于工业遗产价值、类型、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工业遗产如何选择适于自身的保护模式与思路,成为工业遗产规划的重要基础。因此,笔者实地调研英国铁路工业博物馆与成都东郊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园,对比工业遗产保护模式特征,以我国近代纺织工业遗产地—西安纺织工业为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思路,为更有利的保护工业遗产,发挥其重要的价值提高依据。

1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模式特征

1.1 英国铁路工业遗产保护模式特征

英国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与中心,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纺织工业革命。自1780年以来,曼彻斯特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拥有四分之一的英国棉纺织工业,形成了纺织、铁路、水力等工业遗产类型,规划再利用成博物馆、城市遗址公园。其中,约克郡(Yourk)国家铁路博物馆就是以保护性性再利用为主的规划实例。

1.1.1 约克郡铁路工业遗产概况

1830年英国开通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开启铁路革命,在首个客运火车站原址上改造成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同时在约克郡火车站原址上由候车站台改建而成。约克郡铁路工业遗产在保留铁路车站建筑与火车工业设备的基础上,改造性再利用为历史宣传区、火车车厢、铁路工业原貌区、餐馆区、模型区、商品售卖区等多个规划区域,铁路博物馆以体现工业遗产文化与工业价值为主,商品售卖于餐饮功能仅限于纪念品售卖与参观人员的简单饮食,整体表现出保护性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思路。

1.1.2 约克郡铁路工业遗产再利用—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

约克郡铁路工业遗产是以保留原址为基础,保护性利用为核心,重文化价值,轻商业运行为特点的保护思路。首先约克郡铁路工业遗产以保留原址为基础,保持了100多年土黄色站台原貌以及不同时代的火车车厢、邮件运送马车、车厢电报台等原有工业遗产物,保持建筑外观真实朴素,使大众身临其境,保留了英国铁路工业遗产的原始风格。其次为使大众在工业遗产原址建筑、设备及附属价值中,直观了解世界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程和成果,再利用方式以保护性再利用为核心,将原有火车站改造成封闭空间,设计火车站台风格展示不同时代火车发展历史及其所属的动力系统、车厢特色、邮寄包裹等工业价值特征的多个主题的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注重铁路工业的文化价值宣传与体现,减少经济价值的综合规划模式,使工业遗产成功转变为国家博物馆,并于2011年加入欧洲博物馆联盟(NMR,European Museum of the year 2001),使工业遗产人文价值得到突出体现。

1.2 成都市红光电子管厂工业遗产保护模式特征

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一五”期间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成都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773厂),生产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被称为“北有首钢、南有红光”,具有重要的工业遗产价值。

1.2.1 成都市红光电子管厂工业遗产改造性利用概况

2011年9月,成都市红光电子管厂等老厂区原貌作为工业遗址完整保留,加大工业遗产改造力度,围绕18万 m2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成以音乐为主题的成都东郊记忆文化产业园,将老厂区改造成以音乐教育、休闲娱乐、特色主题宾馆、怀旧餐饮以及音乐购物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实现了老工业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其中音乐产业与工业主题餐厅将使工业遗产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2 成都市红光电子管厂工业遗产改造性利用特点

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等老工业厂区整体再利用方式呈现以改造为主的特点,以改造修建,恢复风格,突出商业的思路,使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改造再利用为音乐产业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将苏式建筑风格的红砖墙、办公楼、厂房以及极具工业符号感的烟囱管道等岁月沧桑的工业建筑整体打造成以音乐演唱会、音乐培训、音乐产品销售、酒吧娱乐等系列音乐互动体验消费(图5)。老工业区改造的成功案例既有将工厂露天灯光球场改造为演出场地,举办多期音乐会、明星新歌发布会、啤酒音乐节、大学生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又有将工厂车间改造成泛音.音画车间的音乐培训机构,使其形成以音乐为主题的专业而又新颖的工业遗产区。

工业遗产改造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修建了火车与东郊食堂系列主题餐厅,利用建筑、标志设备、就餐环境、服务方式等多种方式,恢复具有时代怀旧特色的餐饮场所。例如在保留完好的铁轨上停放标有“1519”四川境内第一批蒸汽式火车头和4节绿皮车厢与原址厂房营造怀旧氛围,将其改造为七八十年代工厂食堂风格,点单用80年代绿皮车的餐券、随处涂写时代鲜明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设计怀旧餐桌椅子、服务员着背带工服等等,即使就餐也按照统一购买“饭票”,再持“饭票”到小吃店就餐的方式,使食客身临工业历史之中,感受着工业遗产价值魅力,打造了东郊食堂的品牌餐饮,成为四川乃至全国著名的特色餐饮。

2 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启示

英国铁路工业遗产与成都市老厂区工业遗产保护实例,体现了不同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前者以保护利用为主,突出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后者则以改造利用为主,发挥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从工业遗产本身及其整体环境考虑,不同改造模式决定了遗产规划保护的原则与思路,最终影响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

(1)保护利用模式首先考虑保护原址、原物和原状,其次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使用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旨在保护遗产完整性,传播某种文化或工业、行业、企业历史。保护性再利用模式是将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突出工业遗产的历史积淀,英国铁路工业遗产改造为国家铁路博物馆就是该类型。

(2)改造利用模式是以保护工业遗产基本形态为基础,对其功能、形态等进行改变或创新性开发利用,更偏重工业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挖掘工业遗产未完全利用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侧重实用性,即如何使老遗产释放新活力进而创造新价值。因此,会对工业遗产进行一定的改造,保留一定的历史文化的价值,为创造经济价值服务。利用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成都市东郊记忆工业遗产就是典型代表。

因此,依据工业遗产特征和规划目的,选择保护性、改造性或者综合性再利用利用模式,将有助于发挥工业遗产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3 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思考

3.1 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基本特征

西安市纺织工业遗址按建立时间与历史价值可分为以建国后“一五”建设

的西安纺织城和1935年建设大华纱厂两类纺织工业遗址。其中,西安纺织城建于1950年,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是西安市乃至西北地区最具规模的纺织工业遗产区,核心面积约5.3 km2,现存完整近现代工业遗址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1950年,西安纺织城陆续建设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第四棉纺织厂、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国营西北第六棉纺织厂,随后西安纺织城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棉三、四、五、六厂为纺织城主体企业,辅助建设西北第一印染厂、纺织科研所等企业。纺织城名称也来源于建设在坡面上由北向南一字排开的一座印染厂和四座纺织厂,建筑以苏联援建“苏式”纺织工厂车间、家属区为主,房屋年代多建于上世纪60-90年代,配套设施相对陈旧。

西安大华纱厂由民国时期西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民族资本家和纺织专家石凤翔先生创办,前身为“长安大华纺织厂”,始建于1934年,是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曾创出名牌产品“八卦”、“山鹿”等20支纱的细布,在西北地区久负盛名,对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先生、杨虎城将军等众多知名人士,对大华纱厂的兴建给予高度的赞赏和大力的支持,使其具有重要的工业遗产保护价值。同时,大华纱厂内建于1935年的石凤翔公馆遗址、老库房、老南门、老布场与老生产车间大门与老院子地区(建于1947年)等大批近代纺织工业遗址保存完整,俱乐部大礼堂遗址、职工食堂等大量1953~1975年建设的现代工业纺织工业遗址也一并存在,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与工业遗产保护价值。

3.2 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

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不仅有保存完整的近代民族纺织工业遗址,也有现代纺织工业遗址,历史与文化价值存在差异。因此,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既要坚持保护利用,又要适度开展改造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纺织城内具有历史意义、工业遗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遗址,应以保护原址、原物、原状的基础上,对工业遗产的使用价值进行开发利用。例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代表性的大华纱厂应考虑保护性利用,建成纺织纱厂博物馆或者民族资本家和纺织专家石凤翔先生纪念馆。使再利用立足于保护遗产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加强工业遗产的历史积淀。

同时对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工业遗产,可以考虑适度开展改造性利用,即在保护工业遗产基本形态前提下,对其形态及功能进行改变或者创新性开发利用。例如大华纱厂内部建于1975年的职工食堂与1977年的新布场可分别考虑改造成主题餐饮区与绘画工作室,加强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开发,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改造保护。

(1)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核心区域5.3 km2,扩展区域为37.5 km2,属于规模较大的工业城区保护再利用,应充分考虑其价值特征与周边环境,按照整体规划的原则,在整体保护基础上的综合改造性利用,最大限度实现纺织城整体历史区域与原貌的保护。对于西安纺织城区内上世纪50年代初,大量建设的西北第五、四棉纺织厂、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等10余家大中型企业,按保存与历史价值对保存完整、历史价值、工业价值与人文价值高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而对于上世纪建设的职工食堂、厂房等可以改造性再利用模式进行保护,改建为特色餐厅、书画展览与工作室、名品商店、酒吧咖啡等,特别是大型厂房可改造成西安本土书画家创作与拍卖的场所,提升纺织城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

(2)对于建于1935年的近代工业遗产大华纱厂,保存有完整的石凤翔公馆遗址、大华纱厂大门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承载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民族资本家和纺织专家石凤翔先生民族工业发展的文化价值,应坚持“先保护,再利用”原则,在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原址的基础上,选择保护利用模式,修建为西安纺织工业博物馆;

4 结语

工业遗产再利用形式多样,但均应坚持保护为先,再利用为次的原则。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工业遗产同样具有不可再生特点,应充分考虑工业遗产的真实性与稀缺性。在保护的原则下,利用不同再利用模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发扬其文化价值、工业价值、社会价值,将使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1]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7.4.

[2]刘伟惠,张健.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初探[J].华中建筑.2007(3).2 -6.

[3]黄琦.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J].上海城市规划.2007(5).8 -12.

[4]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60.

[5]TICCIH.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Heritage.产业遗产下塔吉尔宪章.

[6]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5 -9.

[7]张松.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5 -12.

[8]1991年 YalePGdaniec.C对巴塞罗纳前工业城区、FLeloup和LMoyart对比利时Hainaut老工业区、HospersGJ对欧共体在具体思路、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的研究等.

[9]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时代建筑.2001.

[10]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苏州河沿岸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45-51.

[11]周庆华,雷会霞,陈晓键.探索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和谐之路—西安纺织城改造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9,3(86):67 -70.

[12]李洋,李海华,刘叶.西安纺织城单位型居住社区改造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0):40 -41.

[13]童舒静.产业发展视角的城市贫困剖解:以西安纺织城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9,12(181):27 -32.

[14]雷霞,杨晓燕.工业遗产改造与城市发展的互动—西安纺织城改造构想[J].城市问题.2009,9(170):38-41.

猜你喜欢
纺织工业遗产工业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遗产怎么分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遗产之谜
遗产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15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