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锐 韩淑祯
(1.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 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3.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青年卒中是指18-44岁人群所患的卒中。国内一项针对2359例青年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占青年卒中的63.6%,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明确其相关危险因素,对青年脑卒中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1.1 性别和年龄: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报道有所差别。中国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男性青年卒中人数约为女性的2.64倍,近一半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44岁,发病率与年龄正相关。美国男性青年脑卒中人数低于女性。挪威报道本国30岁以下的女性占青年卒中的多数。
1.2 家族史和种族:学者指出有家族性脑梗死的人群卒中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与家族史关系尤为密切。有些学者认为黑人脑梗死的发病率高于白人。相似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性,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遗传易感性可能是这些差异的原因所在。
2.1 高血压:高血压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增加血管壁对血脂介导的粥样硬化的易感性,加速动脉硬化、附壁血栓形成而致脑梗死。高血压与卒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伴高血压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30.0%,远高于无高血压者的7.1%。
2.2 血脂异常:最新研究表明,载脂蛋白作为β2-整合素的配体,可以加强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载脂蛋白b基因的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脑梗密切相关,而青年患者载脂蛋白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较老年患者更加显著。
2.3 糖尿病:糖尿病可同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性,形成高凝状态,从而促发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发现,伴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多的累及后循环系统供血区,糖尿病卒中患者10年的复发率更高。
2.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目前多认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伤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强血小板粘附和脂质的沉着,诱发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补充维生素B6、B12和叶酸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5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s-CRP 可以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基质降解,形成斑块破裂或动脉夹层,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血浆CRP浓度在基础水平上每增加25%,则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提示hs-CRP升高可能是由炎症反应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2.6 抗磷脂抗体(APLA):APLA 是血液中一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统称。研究报道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APLA 的阳性率高达45%~50%,远超过正常人群的2%~5%,APLA 阳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女性。
2.7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造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加上脑血管的特殊生理特点,更容易受长期缺氧和睡眠紊乱的影响,引起红细胞增多,血管内皮受损等而致动脉硬化。
2.8 甲状腺功能亢进:Rocha研究2例合并Graves病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多发血管狭窄,但未发现其他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报道,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44倍。
2.9 偏头痛:国外333例青年局灶性脑缺血患者的研究指出,先兆偏头痛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聚集增高,血流速度改变,脑血管痉挛,脑灌注减少以及自发性颈动脉夹层可能是偏头痛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10 妊娠和产褥期:妊娠或产褥期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管源性水肿,造成可逆性的缺血性卒中。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妇女的卒中风险为同龄人的13倍,是30岁以内女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危险因素。
2.11 吸烟:吸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吸烟量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正相关。有研究认为吸烟在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管病变的作用更加明显。
2.12 药物滥用:主要包括可卡因、海洛因、苯异丙胺等在内的药物滥用。国外报道了3起青年应用可卡因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近年来,关于长期服用避孕药增加卒中风险的报道越来越多。避孕药影响脂肪代谢,使血脂升高,使血液形成高凝状态,诱发卒中。
2.13 其他危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心理压力过大[6]等也被认为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但相关的发病机制还须进一步探究。
青年缺血性卒中除了相同于老年人的危险因素,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的增多,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普遍提前又增加了卒中的年轻化趋势。因此,充分了解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早干预,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1] 毕齐;张鹏.青年卒中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0-263
[2] 王云霞,卢祖洵,张薪等.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4
[3] 张扬,王亮.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9;3(4):178-182
[4] 陈髓青,钟高贤.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2):178-180
[5] 赵华,刘智舒.偏头痛的神经科共病及相关机制探讨[J]医学综述,2013,19(1):97
[6] 凌淑芬.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