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与审美价值基础

2015-08-15 00:47:10孔令辉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性陌生化认同感

孔令辉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7)

一、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概述

民族情怀是在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少数民族情怀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学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本民族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的遵循和认同。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不同的民族文学家对民族性进行了阐述,代表性作家有蒙古族文学家包明德,其在《略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指出:“文学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特征。”[1]而且蒙古族扎拉噶在《文学的民族性与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中指出:“文学的民族性与审美价值是互相依存,同生同灭的。”[2]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进行审美观照和体验的过程,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学审美性是不一致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家在挖掘民族文学特征中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民族特征的因素,以此来表现对其的认同、赞扬和坚守。文学家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来体现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而且民族情怀也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特有的文学特征。

二、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情怀的体现

(一)少数民族语言体现的民族情怀

1.母语体现出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作家通过民族语言传达出的民族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传达出的民族情怀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家对民族语言的把握和运用,更体现为本民族成员对民族作家作品的阅读和体验。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管是文学家还是作家对民族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都是在民族母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民族母语对少数民族文学家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由语言引起的对民族价值观和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的思考,会在作家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进而产生对本民族的赞扬和歌颂,由此心中的民族情怀就不断地冲击文学家的创作。比如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里面就有大量的藏族语言和汉语混合在一起。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中就大量运用了蒙古族的谚语和俗语,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2.非母语表现的民族情怀

虽然母语在表达民族情怀个民族认同感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般来讲,少数民族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到非母语,也就是用汉语进行写作。比如当代著名的回族作家张承志,特别是在他的《黑骏马》和《心灵史》中就用汉语表达了他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而且在《大地散步》中也如此,他对民族、宗教以及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苍茫西北大地的自然风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部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效果,深刻体现了作品表达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因此,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家表达民族情怀,抒发民族认同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家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情怀与作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情怀是有区别的。只有在现实生活对民族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够把自己的民族情怀通过文学作品展示出来,这就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情怀。作家只有深入民族生活,对民族生活进行深入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民族情怀在作品中抒发出来。在具体的文学抒写中作家总是多重视角,来表现作品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不同的视角传达出不同的文学效果,比如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对民族文学的关注与体验也就不同,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就不同。张承志的《黑骏马》以“我”为视角来展示草原生活的经历,表现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以及对“额吉”的热爱,而“额吉”也是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从而具有广泛的普遍的意义。[3]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进行抒写,来展示自己对本民族的眷恋与民族认同感。

(三)少数民族文学形象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品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情怀表达只有通过文学不同的方式才能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民族文学形象在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是民族情怀的典型代表。因为少数民族文学要表达的是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这些民族特征只有集中在特定的人物形象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民族文学形象是少数民族文学家民族情怀和民族特征集中的产物,只有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仔细的刻画,赋予其深刻的民族特征和品质,才能够激发本民族人们的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因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具备了民族优秀的品质,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人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形象主要有民族英雄形象和民间英雄形象。

1.民族英雄形象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英雄形象主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英雄,而是在民族发展历史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民族特征的一般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象征意义。比如蒙古族文学代表作品《格萨尔王》就刻画了完整的格萨尔王的形象,在蒙古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又比如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中多次提到了成吉思汗的名字,说明了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认同感。[4]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作家在刻画这些民族英雄形象时是怀着崇高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来进行塑造的。他们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民族孕育出来的伟大人物,是全民族敬仰的对象。所以不管在民族的任何发展阶段,他们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和凝聚力,让民族人民重温这些伟人形象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继而产生崇高的民族情怀。

2.民间英雄形象

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的抒写既离不开民族英雄人物的塑造,因为这类人物形象在少数民族人民心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民族的象征,最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但是民间英雄形象在民族情怀与民族认同感的抒写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间英雄形象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学家塑造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品质,能够激发人民民族情怀的人物形象。从个人才能方面来讲,虽然没有民族英雄所具有的能力,但是从精神道德层面来讲,他们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优良品质的积淀和体现,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崇高的民族情怀,而且民间英雄形象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比如回族作家张承志小说中的民间英雄形象就能够体现民族品质和内涵,他笔下的“额吉”形象就是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和象征,能够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

三、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

(一)民族文学审美的陌生化

少数民族文学审美价值基础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审美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新奇、独特的文学样式或者是文学内容给审美体验者在审美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审美距离,但是随着审美体验者审美经验的不断增加,在审美深层次和本质上能够与作者达到内心的共鸣。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来讲就是文学中体现出来的个性以及民族性,但是这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能够产生审美的独特品质。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是少数民族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创造出具有文学个性,又能够反映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引起审美体验者的共鸣,激发审美体验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与自然界的陌生是有很大区别的,自然界的陌生是实际生活中的陌生,对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处于未知阶段,也就是不了解的阶段,就比如说,外太空很多现象对于我们人类是陌生的,这就是自然界的陌生。但是文学的陌生化是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陌生化是作家通过运用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来对少数民族的文学进行描述,文学欣赏者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学不了解产生好奇、进而不断体验的过程,是从陌生化到熟悉化的过程。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只有属于民族的,才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正是其他民族没有的特征,而少数民族的文学对外来者就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经过作家的提炼,就能够达到文学表现生活的艺术效果。本民族人民在欣赏作品中就会不断产生想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

(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民族特征,这是少数民族文学审美价值的基础,离开了民族性,那么该作品也不能称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所以作家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过程中都会把民族元素和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加工,以此来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因此,民族文学作家选择民族题材作为创作的基础,是民族文学作品具有审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学出现了健康的发展态势,各种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比如《穆斯林的葬礼》 《醉乡》等等。这些作家在题材上选取民族题材,在内容上选取本民族的生活内容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对象,对民族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审美和观照,揭示民族发展历史和存在固有的矛盾,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因此,随着作家创作动机的不断发展,作家就会超越民族自然风俗的抒写,透过少数民族自然风俗的表层,开拓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世界,挖掘民族性格和民族灵魂。比如对民族文学内在美的挖掘,这在文学审美过程中必不可少。“比如鄂温克族人乌热尔图的《一个猎人的恳求》等三部小说都获得了短篇小说奖”,[5]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对民族的内在美和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的体验与审美,来展现民族的悲喜、爱恨以及善恶以及鄂温克族猎人的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其次,纳西族作家木春丽在《山外的声音》中把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变迁与改革开放的新旧思想融合在一起,塑造了蛮子丰富的人物形象。

少数民族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视点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而且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视点对少数民族作家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玛拉沁夫在《活佛的故事》中就以独特的视点对蒙古草原的愚昧造神运动进行了批评。如此类似的还有扎西达娃的西藏魔幻小说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对西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体现了西藏独有的民族审美特征。

(三)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

少数民族文学的陌生化和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特有审美价值基础,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却是文学的一般性特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变化,而且要符合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仅有责任通过文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且要对民族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和特征进行深化,也就是说作家创作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创作动机的,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作家不断挖掘本民族具有审美特征和内涵的品质,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来达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目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特征很多都具有审美特征,只要少数民族文学家进行艺术加工就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花的草原》中就描写了蒙古族人民在进入全新生活之后喜悦的心情,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醉乡》也是通过对土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来展示在新社会中土家族人民的喜悦感,藏族作家饶阶巴桑的《牧人的幻想》中也是如此。通过对封建社会和新社会人民生活的对比,表现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也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达到功利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文学的功利性不仅仅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直接的歌颂与赞扬中,也体现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困惑与发展过程中。因为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在接受其他生活或者生产方式方面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通过少数民族人民内心真实的思维发展活动,来展示他们从抵制社会主义到认同以及赞扬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白族作家杨苏的《剽牛》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变化特征,体现出原始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过程,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特征,而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文学性与功利性方面,少数民族作家总是通过文学的感染让人民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态度,通过实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他们明白,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带领全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哈萨克族作家《郝斯力汗》、壮族作家陆地的《一对夫妻》。”[6]在这些作品中少数民族作家不管是在展示冲突与矛盾、传统与现代,所要表达的文学主题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带领全族人民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种表现不是通过赤裸裸的宣教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历史文化冲突和矛盾来体现的,这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7]

结语

少数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在展示我国民族特征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而少数民族中的民族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家重点抒写的对象,但是民族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与文学的叙述方式和民族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本文只是选取了部分进行阐述分析。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指出,陌生化与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特有的特征,但是文学的功利性是普遍性特征。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只有站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上,才能够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

[1]李洁非.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史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14.

[2]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3]梁庭望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6.

[4]吕豪爽.中国少数民族小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98.

[5]刘俐俐.汉语写作怎样成就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J].学术研究,2009,(4):26.

[6]阿 来.寻找本民族的精神[J].中国民族,2011(6):67.

[7]樊义红.民族文学的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D].南开大学,2012:56-59.

猜你喜欢
民族性陌生化认同感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19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17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7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