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视域下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研究

2015-08-15 00:47:10胡春琴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立场译者语境

胡春琴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 343009)

一、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从本质来讲,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把此语言内的文化信息传递到彼文化,从而使目标语受众认知和理解其他文化。通过翻译可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使不同文化得到丰富,而由于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广义上的翻译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还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其他领域。[1]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民族文化是民族民众世代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是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达成的共识,维系着民族的存续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更广阔范围内形成民族认同。因此民族文化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翻译语内的文化信息,但在现实翻译中,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系统,都有其不同于另一种语言的异质性,由于语言、文化心理等因素制约,语言翻译并不能完整保留其中的文化信息,具体到民族文化翻译,即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2]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的成因解析及限度范围内的文化信息扩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成因

(一)语言差异

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指语际翻译)其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共同地域是少数民族界定的一个重要特征,民族民众在共同地域展开着相似或相近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历史。恩格斯认为语言“源于劳动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少数民族共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民族特有的语言习惯和特征,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固定结构、读音、音调、修辞、表现法等民族语言文化现象或特征。特殊的语言现象或文化使民族语言与其他语言区别开来,语言上的民族色彩烙印是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突出表现。不同的民族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民族语言的特色之中也富含着民族文化信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向其他语言转化中,其中的文化信息并不能完全传递至目标语中,形成民族文化翻译的有限性。语言差异造成的民族文化翻译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结构和语言表现。首先是语言结构,在翻译过程中,大多的翻译者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进行语言转化,把语言所直接指向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而对于语言本身因民族语言习惯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语言结构、音调等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则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群少,民族语言区域相对比较封闭,区域民族语言自成系统,语言的使用习惯、语法、读音各有不同,其语言中民族文化的翻译相对更加困难。因少数民族分布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下,民族语言逐渐分化为多种方言,如苗族语言,因苗族分布区域不同,苗语分为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等三个方言,而湘西方言又分为东、西两个土语,不同方言区的苗族人在一起不能交流。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虽然同为苗语,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大即便是苗族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民族语言因民族性和地域性形成的特殊的语言结构读音等特征,使在其向其他语言转化时,部分词语的文化意义因在目标语中没有对等的词语来转化,其中的文化信息自然不能照搬过去,造成民族文化信息的滞留。

其次,从表现法上来看,语言的表现系统取决于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风俗、习惯特征,不同民族的民众因其生活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在语言表现上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凉山彝语通过动词、代词本调变为次高调来区分被动与主动,而在壮、侗语中有数量词后置而名词前置的习惯用法,而在白语中,白语的量词较为发达,量词可以和名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等词语构成体词结构,在这些体词结构中,量词有时可以充当中心语,与汉语的用语习惯有所区别。[3]在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传统作用下而形成的民族语言表现法的问题使得民族语言翻译时并不能顺畅地将其中的文化信息用其他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目标语中的民族文化信息量和翻译语中的文化信息量不能对等。

(二)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结合,是在长期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民族民众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牵涉到历史传统、民族地缘生态环境、生活习俗乃至审美倾向和价值观。由于民族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系统、家庭观念、伦理道德观和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民族文化心理各有不同。[4]不同的文化心理在语言文字上的反映各有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在民族文化心理下形成的作品。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不同民族作家在文化素养和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各有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不同,但是所有的文学作品毫无疑问都是在不同民族文化心理驱使下形成,从各种民族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触摸到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一定意义上,民族文学的作品延伸源自作者民族文学心理导向,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深处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因此民族文化的翻译自然与民族文化心理有重要关联,作者和翻译者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或者民族文化心理的取向不同,便会造成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失真或者不够准确。另外,翻译往往只是对语言的翻译,对于语言文字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并不能进行有效传递,目标语受众理解了语言所指向的文化信息,但是对于原有语言文字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并不了解,因此其对文字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因此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自然不能完全传递其中的信息。

三、民族文化翻译可译性限度内的文化信息扩容

民族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虽然民族文化翻译在语言和民族文化心理等条件制约下形成了可译性限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翻译就没有突破的可能性。在可译性限度范围之内,民族文化翻译还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通过相关因素的作用还可以使民族文化翻译在可译性限度内最大范围的扩容。毫无意外,不同译者的专业水平不同,译者本身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扩容,除此之外,民族立场、民族文化心理、民族语境也是影响民族文化翻译信息量的重要因素。

(一)基于民族立场

从译者所处的位置而言,其在翻译中的立场有三种选择:第三者立场、翻译对象的民族立场、目标语立场。其所持立场不同,在其对民族文化的翻译时所持的观念自然有所不同。立场关系着译者翻译工作的努力方向。第三者立场意味着译者将自身置于事外,尽可能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翻译对象,其所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能让作品完美,而不是作品内容的倾向;民族立场则意味着译者会以此心同民族之心,尽可能使翻译内容中的文化信息如实呈现,扩大语句中的文化信息量,以寻求民族认同和理解;而目标语立场则会使译者站在目标语受众立场上过滤去部分民族文化信息,而用目标语中的文化信息来填充。虽然译者对民族文化的翻译程度受到译者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翻译理念的影响,但立场不同则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中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信息量。从民族文化传播的目的出发,民族文化翻译在可限度范围内的扩容可以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尽可能使译者从民族立场出发,进行文化翻译。译者的民族立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第一,翻译的目的以民族文化传播为主要目标,目标是行为的导向,译者对民族文化翻译使命的认可,可以增强译者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从而使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民族文化信息进行全方位地如实传递;第二,还原民族场景,民族文化产生于民族场景,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愈是古老成熟的语言民族色彩愈加浓重,如果不能回到民族场景中去,民族文化的翻译就会出现欠额翻译。[5]只有在民族场景中才能使民族文化信息得到全方位再现,译者对民族场景的处理直接影响着目标语受众从译文中对认知的文化信息量;第三,认知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符方面形式上的转变,因此译者的任务也不仅仅是由此语言到彼语言的转变,而是需要把其中的文化信息由此语言传递到其他语言中,对于语言中的民族文化信息量,只有译者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掌握,因此扩大译者的民族文化信息认知,增进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是译者民族立场的一种体现。

(二)把握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文字的信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表层信息是指语言所指向的明确的文化信息,而深层信息则是隐含在文字下面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话语中的内涵。对于民族文化的翻译,不仅要把其语言表面的文化信息传递过去,还要把其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提取出来并在目标语中进行重塑,只有这样,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才能在翻译过程准确如实地传递,保证文化信息的完整。掌握民族文化心理可以有效帮助译者从作品中提取文化信息量,并把其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在目标语中进行重塑,使民族文化翻译更加完整,因此对民族文化翻译可译性限度的扩容也包括译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掌握。文化是民众认知的背景,文化是人们的行为依据,文化是人们的情感家园,民众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等行为意识都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结合,包括价值形态、审美观念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下,民众所进行的活动是不一致的。如部分民族在文化上的落后性,使得民族形成了万物崇拜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理,并使该部分民族民众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对于不同事物便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心理。反过来理解,便是民族民众不同行为下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心理,而在不同文化心理下同样隐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基于民族文化心理对民族文化翻译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对民族文化心理有所了解,这就需要译者从整体上对民族内在的包括价值观、审美观、民族观、历史观等在内的意识形态观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此从深层次上理解文字信息的来龙去脉,挖掘出其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并把相关民族文化心理在目标语中重塑,其在民族文化翻译中才能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充分且不过分的表达,保证文化信息既不超额也不欠额。

(三)还原民族语境

从大范围上来看,语言文字中的信息生成于民族场景之中,而从具体信息对象来讲,必须要关注语言文字所发生的语境,语境是指语言文字生成的具体环境,在不同语境中文字的信息量和指代对象有所不同。[6]译者对语言文字的意思理解要放置于一定语境下才能掌握,而目标语受众也只能在译者所重塑的语境中去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民族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有语言文字所塑造的语境进行真实翻译,使民族场景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尽可能地囊括进去。语境的真实重塑并不轻松,由于不同语言之间所对应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习俗,翻译,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自成一个较为封闭的运作系统,形成了多种特色化的语境,如湘西民族的傩场景、西南少数民族的哭嫁等,对于其他民族受众而言,都需要一个颇费周折的理解过程。而译者需要对这些特殊语境不仅要认知和理解,还需要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文化信息,并把这种语境用其他语言重塑出来。译者对语境还原得越真实,越能把其中更多的文化信息包含进去,反之,如果译者对的语境重塑不够成功,则其中的文化信息也相应地大打折扣。而对于语境的真实重塑,最重要的是译者要有深入认识民族文化的决心,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另外,作者的语言转换能力也是语境能否真实重现的重要因素,对于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双重努力,民族语境的重新才能真实可靠,民族文化的信息量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得到全方位传递。

结语

民族文化翻译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民族文化真实、全方位的翻译可以在目标语中更好地再现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外界民众对民族的正确认知,因此促进民族文化翻译的信息扩容有重要价值。虽然由于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系统不同,加上语言本身与其他语言的异质性,文化信息的翻译存在一定限制,但是这个限度并非一成不变,现实情况下,民族文化翻译的容量可以在译者专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民族立场、民族文化心理、民族语境等方面来进行调整。

[1](英)埃利斯,奥克利·布朗编.翻译与政治:英格兰的文化政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戴庆夏.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武 宁,白延平.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生态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5]周言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立场译者语境
立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武术研究的立场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6:54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6:56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