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3)
尽管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多,但对于篮球等体育项目的开展,许多院校还是停留于学生社团等类似形式的自发组织上,未能建立一套由学校管理的、系统的运动队制度。相对于本科院校篮球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明显滞后,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探讨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经调查分析发现,虽然高职院校的规模在近些年得以不断壮大,但是体育教学及相关训练却仍然存在基础薄弱、经费有限、运动项目发展滞后等问题。也由于师资队伍、训练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人数的增长,因此在教室与学生比例及体育场地的学生人均占有情况看,情况不容乐观。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参与篮球这项运动,多数学生持积极态度,并有高达八成的学生对篮球非常喜爱。因此,从参与者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课余篮球训练仍然有其积极一面,当然这个方面也是影响篮球训练的关键一点。
篮球的许多技术性动作以身体素质为前提,但一些高职院校在训练中过于注重对投篮动作的训练而忽视了身体素质训练。其实,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只有良好的体魄才能在搞对抗、高强度的比赛中出色完成各种技术性动作。
篮球的基础技术训练主要包括传球、接球与运球训练。其中传接球训练是篮球运动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运动员在场上互相配合与组织进攻的纽带;而运球技术训练主要训练运动员对篮球的控球能力、支配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对于这些基本技术可采取比赛式,一方进攻和一方防守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样既提升了篮球技术又增加了训练趣味,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方法。
对于篮球这项团队运动,团结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因素。因为只有团队作用的团结与配合,才有可能赢得比赛的胜利。此外,团结意识的增强不仅有利于篮球训练,对学生的生活方面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院校课余篮球的训练学因素包括训练与竞赛两部分。其中训练部分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是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方式来展开的。要想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篮球运动员必须要在基础性、系统性的训练上下功夫,打好运动素质和技能上的基础,这样才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然而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职院校的篮球训练时间参差不齐,甚至在一些院校缺乏固定的时间安排,实行的仅仅是临赛突击集训制。如此一来,学生的课余篮球训练就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其基础技术、体能和意识无法获得足够的磨练而最终影响比赛成绩。
另一个是竞赛方面。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质锻炼运动,还存在一定的竞技性因素。一些院校开展课余篮球训练真正的核心目的也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从这点来看,篮球队的竞技能力便成为这方面的核心内容。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突出的竞技能力,球队才能够有获胜的把握。可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很多教练对竞技方面也只是进行相关训练内容上的说教,缺乏对基础性技能和素质练习的重视。,从而导致头重脚轻的结果。所以,教练在安排训练时要在以竞技成绩为重点的目标下,处理好训练与竞赛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训水平,以此确立训练与竞赛的主次矛盾。
高职院校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的学生,都是普通的学生大学生。因此,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大学学生的要求相一致。这些学生必须在完成规定的学业、考试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篮球训练运动。但其实做好学习、训练两不误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他们为寻求理想工作,势必会利用课余时间拼搏于书海之中,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因此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分配到课余篮球运动中去,这也直接导致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参与课余体育运动,不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国内教师、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但仍然没有发现可以普遍实施的方法。如此一来,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教练员与篮球老师要进行沟通,合理安排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并在两者发生冲突时,积极寻找各种解决方法,进行妥善而合理的解决。
现今的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选择一些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后备军进入学校,会将一些体育特长生纳入招生范畴内,但受高职院校条件限制,这一方式未能得到普遍采用。虽然在各省的招生政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但在体育类的相关招生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6℅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招生政策与现实要求不符,对招生依据仍停留于篮球与文化课两门测试的成绩上,这样仅仅依靠考试成绩来确定合格人员的方法,使得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学员流失,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严重的制约了高职院校篮球的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篮球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各地在篮球场的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金,但受到资金限制,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篮球场却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均没有室内篮球馆,这就对篮球队的日常训练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由此来看,经济水平制约着校篮球队的规模、水平、结构和实现手段,经费的不足不仅导致了篮球场地的不足,设施的不健全,运动器材的短缺,学生参加比赛机会的减少,参与篮球训练人数急剧下降少,而且还挫伤了广大篮球教练员和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外出比赛,直接减慢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针对我国目前篮球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训练基础薄弱的情况,要加强学校对业余篮球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从提升教练员的综合能力入手,不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篮球运动的教学质量,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模式与理念,指导学生的篮球训练。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与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学生建立篮球训练档案,做到定期测试,为每位学生的篮球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在学生课余篮球运动上给予合理的时间安排,并广泛开展篮球竞技项目,形成热爱体育、积极运动的良好氛围。
保证高职院校学生从事课余篮球运动训练,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它的物质条件。因此,学校应在筹措资金方面,从多方努力,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与完善篮球场地少,质量低、设施缺乏的问题,改善课余篮球运动的基础条件,尽力满足广大师生课余篮球训练活动的需求。
要使学校体育经费短缺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离不开学校、上级教育与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对于体育部门,应适当把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来作为支持学校课余训练开展的手段,从而推动课余篮球训练项目的正常、顺利进行。
随着课余体育锻炼在高校体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学校应它摆在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来抓,所以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而科学管理的方法需要学校形成一种师生共同锻炼的氛围,将所有学生尤其是女生都号召到篮球锻炼中去,并把学校热心或有篮球特长的教职员工,作为学校固定的指导员,积极加入进课余篮球的共同锻炼中。同时,要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法进行学生课余篮球的管理与监督,把有序化的制度和学生自发性的课余篮球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下,进行反复的篮球锻炼,对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业余篮球行为变为积极主动的锻炼过程,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篮球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但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篮球训练在训练、竞赛、学训、招生管理和场地设施等因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训练的效果。由于篮球运动训练需在一定时间的保证下,才能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其过程性应当得到合理的重视。此外,教师应处理好训练与竞赛、学习与训练这两方面的矛盾,只有将这两个主要矛盾关系处理好,才能让学生安心、放心地进行运动训练和课程学习,并使得课余篮球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