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揭露美国种族歧视的作品——《非色》

2015-08-15 00:47:10蓝泰凯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波多黎各白人黑人

蓝泰凯

(贵阳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

2014年,美国相继发生多起白人警察杀害黑人事件:7月17日,黑人埃里克·加纳在纽约斯塔滕岛区被白人警察潘塔莱奥扼杀死亡。8月9日,在密苏里州路易斯县弗格森,白人警察威尔逊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两起白人警察致死黑人事件,地方法院大陪审团均决定不起诉当事警察,继而在美国引发了全国性抗议。以上两起杀害黑人案余波未平,12月2日,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又发生第3起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鲁梅因·布里斯本事件,再次牵动公众敏感的神经。鉴于白人警察对黑人滥施暴力事件接连发生,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发表谈话时指出,种族歧视和偏见“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种族歧视已成为美国社会的顽疾”。然而,就在奥巴马发表谈话之后不久,12月23日,现年18岁的非洲裔青年安东尼奥·马丁,在密苏里州路易斯县伯克利郊区,遭警方枪击,因伤重不治身亡,又一次引发民众示威和骚乱。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美国社会居然还出现如此严重的种族问题,足见美利坚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虚伪性。日本战后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31—1984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非色》,从多角度透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探究种族歧视的历史根源。这对于我们认识、了解今天美国社会种族歧视这个“顽疾”,无疑是有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奴隶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卑鄙、最无耻的奴役人类的形式。”[1](P344)从17世纪初第一艘载着掳自非洲黑人运奴船驶抵北美海岸以来的三百多年间,黑人遭受歧视和奴役,一直是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黑人反奴役,争自由的斗争从未间断。在美国南部蓄奴州,30多万奴隶主统治着400多万黑人奴隶。整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强制广大奴隶无偿劳动的基础之上。这些从非洲贩运而来的黑人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终年在奴隶主的种植园从事着繁重的劳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既无人身自由,也无人权保障,而奴隶主却从奴隶身上榨取血汗,获得巨额财富。19世纪中叶爆发的南北战争,黑人和广大劳动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奴隶主阶级。1865年,废除了奴隶制。马克思曾对美国这场持续5年(1861—1865年)之久的南北战争作了精辟的概述,他说:这是“两种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一起和平共存了。它只能以其中一个制度的胜利而结束。”[2](P365)但是,奴隶制并没有在美国寿终正寝,白人种族主义者始终没有放弃对黑人的欺压和迫害,种族歧视这一严酷的精神枷锁仍旧牢牢地套在黑人的身上,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耻辱”。[2](P127)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黑人的反歧视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黑人并未因此而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自由。他们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处于受压制、被排斥的无权地位,甚至无辜被杀害,2014年发生的多起黑人被白人警察枪杀事件就是明证。有吉佐和子是一位社会视野宽广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当时人们广泛关注的种族歧视问题,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她将目光投向美国这个所谓的“人间天堂”。1959年11月,有吉佐和子赴美留学研究种族问题,历时一年。回国后,她根据留美期间研究种族问题的心得体会、所见所闻和采访资料,写成了揭示美国种族歧视的长篇小说《非色》(又译《并非因为肤色》),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中央公论》杂志连载,80年代由李德纯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日本有大约4万至5万名妇女嫁给驻日美军士兵,并随自己的丈夫移居美国。[3](P308)小说《非色》正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一批同驻日美军中的黑人、意大利裔、波多黎各裔等不同种族的士兵结婚的妇女(在日本和美国通常称之为“战争新娘”),在她们的丈夫服役期满回国后,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所谓“人间天堂”的向往,来到美国后所遭遇的种族歧视。作品主要描写笑子和丽子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并以她们在美国种族歧视中所经历的典型事件构建小说的基本情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美军以同盟军名义占领日本。此时的日本满目疮痍,一派萧条景象。“在东京,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大公司无意马上复兴,而是麻木不仁……也只有那些与驻军有关的部门在用人”。[4]战争结束那年,笑子在女子中学草草毕业,由于父亲已经去世,养活母亲和妹妹的重担便落在笑子一人的肩上。笑子在占领军临时经营的酒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工作。在这里,笑子结识了酒馆负责人——黑人托马斯·杰克逊(托姆)中士。后来笑子同托姆结婚,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与种族问题联系在一起。小说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例和细节,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的伤害。譬如,笑子在与托姆一起生活中,掌握了英语。在美军占领日本期间,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就连粗通英语的人都身价百倍。她认为,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也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她便参加了驻日美军组织的翻译考试。尽管她的英语很流利,然而考官却嫌她的英语有浓厚的黑人口音,拒绝录用。这个情节生动地表明,种族歧视就像瘟疫一样,已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就连语言也打上了种族歧视的印记。

《非色》从第5章开始,用了10章的篇幅描写笑子和丽子等这批“战争新娘”在美国的贫困生活和不幸遭遇,从不同的侧面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以及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虚伪性。首先,小说以纽约曼哈顿北部哈莱姆为背景,叙写笑子在美国近7年的生活经历。

哈莱姆地区破烂、拥挤、肮脏,居住的全是黑人。居民的失业率很高,是白人的2·3倍,生活异常艰难、贫穷。“失业大军遍地皆是,大人和小孩濒临绝境,只差没有饿死而已”。黑人即便有工作,那也都是些诸如搬运工、清扫工之类的繁重体力活。所以,哈莱姆有“人间地狱”之称。托姆一家3口栖身在贫民窟的地下室。“这房间似乎只有下半部盖在地下。玻璃窗外装着铁丝网。由于临街,室内不点灯也会射进微弱的光线。细长的房间像鳝鱼的被窝……天棚很低,幽暗,散发着轻微的霉湿气味”。面对哈莱姆如此悲凉的景象,作者写道:“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中,居然还存在如此水平低的生活。”寥寥数语深刻揭示了美利坚在经济发达中所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托姆回国后,在一家医院从事专干脏活的夜班护士工作,薪金微薄,只够一人生活。这种情况说明,即使当年“受到光荣的美国陆军的召唤……对战争作出了贡献”的黑人,一旦复员回国,同样成为被歧视的对象。面对严酷的现实,笑子终于明白,美国并不是她曾经想象中的“人间天堂”,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只能凭着自己的劳动。笑子在餐厅做过女招待、清洁工,在白人家做过保姆,也曾因怀孕而被解雇过。她每天不仅要为生计奔波,还要承受种族歧视的伤害。这使她逐渐明白,“黑人所以遭到白人社会歧视,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皮肤黑。甚至在白人当中,犹太人、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也被孤立并受到歧视。这些被鄙视的人,反过来又以黑人是奴隶的后代,皮肤黑,人格低下,等等,来蔑视黑人,企图用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同样,黑人又把波多黎各人视为最低贱的人种,以为这样就能维护他们的尊严”。于是,波多黎各人成为了美国社会最低层、最悲惨的弱势群体。以上不同种族之间的歧视表明,歧视意识的产生并不在于肤色,而是源自作家所说的“人们本能具有的那种优越感、自卑感”。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即不只是揭示美国白人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还有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思想。

波多黎各是毗邻古巴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前方的一个岛名,是大西洋西印度群岛的一个岛屿。据说,这个岛最先是由哥伦布发现的。波多黎各(Puerto Rico)语的意思是“富庶的港口”。在这个889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却挤满了200多万人(这是作者写作小说时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大大超过日本。岛上73%是白人,23%是印欧混血人种,只有4%是黑人。16世纪初,波多黎各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末叶,美西战争爆发,美军入侵,波多黎各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波多黎各在西班牙和美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剥削下,已有“饥饿之岛”之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把“美国公民籍”强行加给波多黎各人民,波多黎各因而成了美国的一个“自由联邦”,被准许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仅限于内部事务中的极小部分,而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则仍由美国掌控。岛上多飓风,居民居住困难,生活十分艰苦。为了摆脱穷困的桎梏,大批波多黎各人怀着侥幸的心理(也有被迫的原因)流向纽约。“当货轮从首府圣胡安驶抵纽约港,数百名贫穷的波多黎各人登上岸去。据说,每年将近四万人定居纽约,40万人涌向曼哈顿”。“西班牙·哈莱姆”是波多黎各人的聚居区。这里“比哈莱姆脏,比布鲁克林还穷”。人们“无一例外都脸色惨白”。他们无人雇用,只能干些清扫垃圾、在高层建筑清洗玻璃之类的低贱、危险的工作。妇女迫于生计而沦为娼妓,世间甚至流传着她们类似传说的生活:“孩子替母亲拉客人,母亲替女儿拉皮条,男人如同一个固执的推销员,奔波于日本人公寓之间,替自己的老婆招揽主顾。因为三户人共住一间狭小的房间,客人来后,留下女人一人在家,全家人陆续躲向街头,坐在路旁直到客人离去。”不仅波多黎各人的命运如此多舛,那些同驻日美军中的波多黎各裔士兵结婚的日本妇女,同样难逃厄运。丽子就是其中之一。

丽子出生于东京商人家庭,嫁给一个波多黎各裔士兵之后,幻想着到“人间天堂”去享受富贵荣华的生活,也和笑子同船来到美国。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的丈夫虽然是白人,但他是波多黎各裔人,其社会地位还不如黑人。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纽约西班牙语聚居的哈莱姆区阴暗龌龊的狭小房间里,全靠她在纽约的日本餐厅做女招待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她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惜触犯众怒,贪污小费,用来购置金银首饰和狐皮大衣,拍一张衣着华丽的照片,寄给日本国内的家人,以此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和美好幻觉。但是,现实毕竟是无情的。当这种幻觉最终破灭时,她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与笑子、丽子一同来到美国的竹子、志满子,同样因丈夫是黑人、意大利人而饱受贫困、种族歧视之苦。对于这些来到美国的“战争新娘”的悲惨遭遇,作者经过精心的布局,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将之编织在一起,从中透视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给这些普通的日本妇女所带来的生活苦难和多舛命运。

笑子和丽子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面对贫困生活和种族歧视,丽子只能凭藉对富裕生活的幻觉度日。一旦幻觉破灭,便悲观绝望,失去生存的勇气,选择自杀,客死异国他乡。而笑子却勇敢地直面现实。在美国7年的曲折生活道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她深刻地意识道:“我的丈夫是黑人,尤其重要的是,我的孩子也是黑人,为什么我没有早些这么想呢?莱登夫人说,在日本也有像黑人一样的人,这就是不好意思说出的‘战争新娘’,假如不听到这些,我决不会感到那打击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我已经变质了,就像华盛顿的樱花那样!我是黑人!在哈莱姆怎么会唯独我一个人是日本人?假如我不作为黑人的一员,去鼓舞托姆,抚育梅丽,照看沙姆等茁壮成长,就决不会在笼罩着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世界上,披荆斩棘地活下去。啊,我的确是一个黑人!当我明确了这一点,就觉得从我的身体中迸发出了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来。”正是这股力量改变了笑子的生活道路。她辞去了白人家的保姆工作,决定到“几乎全是黑人干活”的缝纫厂去做工,把自己融入到黑人群体中,“在黑人世界努力工作”。这样,她就能在感情上同“引为骄傲的梅丽之间息息相通”,“使托姆眼中失去的光辉,不久重新闪耀在沙姆的瞳孔中”。最后,笑子单抢匹马地冲破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樊篱,尽管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她却获得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世界。

《非色》 是一部既普通而又富于思辨性的作品。作者“站在60年代的时代高度和思想认识高度,来描写发生在40年代中期带有一定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历史生活,通过有局限性的日本妇女在美国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脉搏……在几个性格不同的女性命运的交织和对比中,从不同侧面探索和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5](P281)并通过小说人物之口,阐明了作家对种族歧视的观点。她说:种族歧视“归根结蒂,问题并不在于肤色。即使黑人的皮肤也和白人一样白,恐怕还得住在哈莱姆,因为黑人在美洲大陆,在不久前的100年还是奴隶,奴隶的子孙照旧是奴隶,人们绝不会把过去一笔抹掉,正如犯人的家属被人们窃窃私议的那样,永远是犯人的家属。”又说:“白人和黑人,与其说是种族问题,还不如说是阶级不同,就是过了一百年也改变不了。”这些表述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传达给读者: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不在于肤色”,而是存在着阶级的因素。《非色》虽然是一部通过描写“战争新娘”在美国的悲惨遭遇来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抨击美国种族歧视制度的作品,但是,作家并没有把笔触仅仅停留在苦难生活和悲凉景象的描绘上,而是把小说中的一群“战争新娘”的相似命运和不同性格、不同结局编织在一起,引导读者从鲜明的对比中去探索、认识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小说除了主要描写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外,作者还另有深意,那就是揭示不平等思想的普遍性,以及根除种族歧视这个顽疾并非易事。正如有吉佐和子在为李德纯先生的《非色》中译本作的序言所说:“《非色》写于1963年。读者可能以为,这篇小说描述了当时纽约的种族问题,而我的意图却想假托美国,来刻画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不平等思想。目前,美国黑人运动同6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的‘战争新娘’几乎全部离婚,她们大多是60前后的人了。然而,我认为,只要人们本能具有的那种优越感、自卑感,还在产生歧视,那么,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不论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的。”[5](P280)遗憾的是,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出版的《非色》中译本未能将这篇序言用上。其实,这篇序言对于读者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解读作品,还是很有帮助的。

有吉佐和子于上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时,就备受关注,被称为日本当代的“才女作家”。廖承志同志曾对这位女作家的才华赞不绝口。有吉佐和子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曾先后16次访问中国。1978年,她深入中国农村,体验中国农民的生活,写有长篇报告文学《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等。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访华期间,有吉佐和子同老舍、夏衍、冰心、廖承志、唐家璇等中国作家和政治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84年8月30日,有吉佐和子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走完了她53年的人生之旅。《人民日报》对她的逝世作了报道,许多中国友人表示了哀悼。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7.

[3]刘春英.日本女性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日)有吉佐和子.非色[M].李德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波多黎各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2:00:22
黑人谈河流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6
波多黎各 飓风过后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6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
军事历史(1987年4期)1987-01-18 0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