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
张浩/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嘉兴314036)。
农村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一部分,指农村地区用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商品和服务,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过程的不同性质,可分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关系农民生活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1.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通过供水设施建设、完善灌溉系统、改善和建设农村道路、修建公共设施等手段,使得农村的道路、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并且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改善了农村生存条件,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2.开展提高农民素质的农村公共教育。中央和地方各自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和意识改革、思想灌输,动员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进行科技知识的讲授和推广,通过教育培训,农民具备了先进的思想观念,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整体素质。修建村民会馆和文化广播站,举办各种农业技术讲座和培训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农民学习意识和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初衷。
3.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服务。韩国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颇具特色,实行了偏僻的山区、岛屿和农村优先,而后向城市逐步推进的政策。尽管财政状况不是很好,但还是在贫困地区优先施行免费义务教育,然后再向全国推开。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这一做法视为典范,进而纷纷效仿。在农村推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对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民由政府提供医疗救济,也建立了具有相当覆盖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1.制定法律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前提保障。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与目标,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涉及粮食与耕地管理、改良农田、灾害补偿、技术更新等各个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
2.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既包括对农田整治、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也包括对农民提供低息贷款,通过建立多种资助和补贴项目来促进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改造和购买农机有相应的补贴办法,对农村公共设施、科研推广、教育培训以及公共医疗卫生特别重视,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农业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
3.发挥农协的积极作用。农协是农民自发联合的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也承担相应的政策实施和执行的任务。农协在农产品生产直至销售全过程中,都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倡共同购买和销售的协作精神,实施共同发展和整体运作。农协把势单力薄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合作,从而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营效果。
1.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水利灌溉设施主要由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资建设,而中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则是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一般由农场主个人出资或共同投资来解决。国家对于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也会给予资助,在其他农村基础设施,诸如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水电供应、排污系统、学校、便利店、公共设施、环保设施等建设方面,投入颇多。这些都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流通条件,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环境。
2.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美国一直把农业教育培训、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负责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培养农业应用型人才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给予经费补助。农业科技推广所需资金由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而农场主、批发经销商可以免费获取所需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以农学院为依托,构建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的体系,通过各个层次主体的密切合作,提供农业科技、资源利用和开发、公共事务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可以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实践。
3.构建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高度重视,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一样,费用的绝大部分来自州政府的财政支持,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控制财政拨款力度等办法,促进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农民,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待遇。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残疾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项目。
1.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中西部农村区域状况差异较大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理应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在保证现有投入比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各种财政贴息贷款来推动农村各项基础建设事业的发展。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维护和管理,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农民生活环境的安全与舒适。
2.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从发达国家农业的成功经验看,只有将农业科研成果快速地应用于农业实践,才能提升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因此,政府应承担起农业基础科研的责任,尤其是投资大、风险高的农业科研项目。积极利用财税补贴和优惠投资政策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项目推广。同时,应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下派农业科技专家和强化农技推广队伍等方式,共同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关于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应提供税收和信贷优惠办法,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和协会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积极作用,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最后,应采取各种手段发展农业专业经济组织,发挥其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获取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农民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机制。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法律制度,确保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其次,要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差别化是当前现实的选择。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逐步推进农村职业免费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5.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体系。公共产品供给应突破完全依赖政府的单一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和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其一,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提供诸如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科研等农村纯公共产品,这是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供给方法,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其二,对于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效应小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可以通过政府和私人的协商方式加以解决;其三,对于接近私人产品的公共品,如农村生产机械、小型水利设施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等,鼓励私人和非营利组织提供。我们应大力发展市场供给,挖掘和发挥私人部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潜力,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稳固体系,从而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增加和供给效率增强的良好局面。
[1]闫春香.亚洲4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7(3).
[2]易棉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日德经验与借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