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惠书及所附反战同盟会员名册均已收读得悉,先生等率先回国参加民主建设工作欣慰之至,关于留渝多数会员遣返一节,自当予以便利,此事经交主管单位核办……”
以上文字摘抄于存放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陈诚给鹿地亘的信件之中,而信中内容却承载着一段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日本人反战的历史故事。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件再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凭借其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数以万计的中国无辜民众惨死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之下。当时日本国内具有反战思想的部分人士,受到打压和排斥,被日本当局认为是卖国贼,其中一些反战人士选择背井离乡前往中国来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阀。
1937年至1945年,中国各地相继涌现出日人反战团体。日本人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建立的“日本士兵觉醒联盟”,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冈野进)与高山进、森建等人一同组织成立的“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以及1944年成立的“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等最为典型。
由鹿地亘组织创立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及其会员反战活动,是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日人反战组织的代表。鹿地亘(1903—1982),原名濑口贡,日本九州大分县出生,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的创立者。“九一八”事变后,发表许多反战言论,受到日本军国主义迫害。1936年,他和妻子池田幸子流亡到中国,先后辗转上海、香港、广州、武汉、重庆等地,从事对日反战工作。1938年,鹿地亘经东京帝国大学校友冯乃超的介绍到郭沫若担任厅长的军委会政治部三厅从事反战宣传工作,担任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很快便向部长陈诚推荐鹿地亘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作为对敌宣传处的顾问,鹿地亘多次组织觉醒的日军俘虏亲赴前线喊话和发放日文传单规劝日本官兵放下武器停止侵略,尤其在昆仑关战役上,鹿地亘组织的反战攻势,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疯狂进攻,给政治部长陈诚留下了深刻印象。1940年由鹿地亘亲自编导,反映沉迷于军国主义的日本青年是如何觉醒的反战剧幕《三兄弟》在重庆连续公映5场,由日军战俘亲自参演,引得国际国内各界反战人士的共同关注,获得广泛好评,也为鹿地亘正式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营造了声势。1940年7月20日,日本反战人士鹿地亘在重庆金刚坡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鹿地亘任会长,池田幸子、青山和夫、绿川英子、成仓进、浅野恭子、广濑雅美等为总部负责人,并创立“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总部刊物《真理的斗争》,编印《敌情研究》读本等。反战同盟总部成立后面临重重困境,特别是1941年发生盟员逃亡事件后,国民党政府对日人反战同盟总部态度发生很大变化,政府极力打压反战同盟总部的正常工作,只允许鹿地亘夫妇留任政治部,设立“鹿地亘研究室”,专门从事敌情研究工作。在重庆的“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反战运动陷入低潮。1944年11月,战局日趋紧迫,军政部日军俘虏营由贵州镇远迁往重庆南温泉鹿角。随后,鹿地亘时常到鹿角的战俘营去帮助教育改造被俘日军士兵,与他们交心谈心,对日本战俘进行思想教育,阐述军国主义侵略的非正义性。通过鹿地亘对战俘作耐心、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许多日军战俘很快转变了思想,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并与鹿地亘一起走上反战道路,长谷川敏三是其中之一。他因思想改造彻底,表现优秀,被吸收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领导成员,进入反战同盟总部后与池田幸子和鹿地亘等同盟总部核心人物并肩作战,为反战同盟总部做了大量工作。
绿川英子是在渝“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负责人之一,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191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猿桥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年轻时,她不顾中日敌对关系和家人的强烈反对,嫁给中国留日学生刘仁后流亡中国,先后在上海、广州、汉口等地从事对日反战工作。1938年12月来到重庆,在郭沫若的安排下,到了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当日语播音员。每日,绿川英子发自肺腑的反战心声伴随着柔和的女性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作战前线,其流畅的日语犹如锋利的刺刀插向敌人的胸膛,对瓦解侵略中国的日本士兵的斗志起了极大的作用。后来,日本军阀命令作战部队凡是听到绿川英子在广播就必须立即关闭。日本当局还诋毁绿川英子为“娇声卖国贼”,要求其父母引咎自裁。即便如此,日本当局并没有摧毁绿川英子的反战意志,她和她丈夫刘仁一道在重庆江北苗儿石住地创建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并主编机关刊物《反攻》杂志。在重庆期间,绿川英子还编写了世界语版的《在战斗的中国》一书,宣扬反战思想。
“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总部及其核心会员所组织的反战活动在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他们呼吁在华各地日人反战组织齐心协力,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然而,在重庆的“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却因国民政府的阻扰和其他种种原因,始终未能与其他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建立更为密切的组织关系,“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也只是分布在中国各地日人反战组织其中之一,虽与西北、华中、华北其他日人反战组织有少许书信联系,但却互不隶属。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在渝的“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撤销,日本反战人士纷纷回国。鹿地亘在郭沫若的安排下顺利返回日本,回到日本的鹿地亘仍然十分牵挂远在重庆的反战同盟总部的会员。鉴于与陈诚的旧交关系,他便写信给时任军政部长的陈诚,请求其妥善安排留渝会员返日。陈诚收悉后回信鹿地亘,最后回信复制件珍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封信内容中所隐含的“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会员在渝的反战活动也成为一段历史。“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及其相关遗址也早已残存不齐。而今重温这封信和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更多地是愿中日两国人民牢记历史,以史为镜,珍爱和平,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1] 张荣华.“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初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2] 杨定发,孙金科.郭沫若与日本友人鹿地亘[J].文史春秋:人物春秋,2002(12).
[3] 李任.绿川英子在重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