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莉
(甘肃省金昌广播电视台,甘肃金昌 737100)
观察,属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持久性的知觉活动,也是人们客观认识世界的一种视觉方法。观察作为一门艺术,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者采访是对人与物的观察,之后再进行信息传播,引导舆论,提供娱乐,教育大众。本文就新闻采访的观察艺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开展的时候,其具体的采访形式对新闻的报道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时,素材的形式出现了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增加了信启、以及素材的选择,可以对相关的图像、文字信自、以及声音运用直接采访的方式展开直接报道,也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然后进行报道。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应该注重与观察艺术的相互结合,再配合上图像、声音等形式,就能够很好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闻观察,利用眼睛“扫描”每一个细微之处,综合大脑的深层次分析和视觉观察,去思考最符合写作要求的新闻材料。新闻采访过程中,现场观察最重要。在目前的国际新闻界内,新闻观察艺术是最核心的要求。所以,合理的学习运用眼睛这一“武器”,必定能够挖掘最真实的材料,加深对社会情感挖掘的深切度以及采访深刻度,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新闻作用,对受众的舆论、知识普及、教育进行客观的引导[1]。
一名新闻记者,首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对身边事物优秀的观察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如,对知名的学术专家采访,每一位学术专家都拥有其独有的特色与气质,如果在观察中记者能够对其书房独有的雅韵和风格加以观察,必定能够从这一部分的观察中得出知名学术专家的追求、向往,居住者文儒、优雅以及劳逸结合的科学闲情,这些都是采访之外可以得出来的信息。记者在反复详细的追问采访对象之后,就能够获取更多真实的、有用的信息,知道采访对象对于书法以及各种花草比较热爱,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一部分的事物来帮助自己提升自我雅兴[2]。所以,通过详细、用心的观察,新闻记者就能让新闻采访的素材更为真实丰富,并且在观察过程中,记者还可以不断提升自我采访能力,对于其他人没有发现的材料进行深层次挖掘,如此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取良好的反响。
2.2.1 抱有好奇心
每一位新闻记者的提问才是其著文的必经之路,提出比较确切的问题或者是有深度的问题对于个别记者很困难,所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对任何一项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才有利于提升其探究兴趣,同时也可以对资料进行思考与查阅,等待深入的思考分析之后,让采访中的提问更加理性,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如果作为一名记者,连最基本的好奇心都没有,那么想要取得拥有新意的题材就显得格外的困难。所以,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才能让观察进行到底,才能让观察的艺术体现出来,让采访更加的顺利。
2.2.2 选择最佳的位置及时机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围绕时间、地点来转动的。在新闻采访中,虽然现场与地点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但是记者所选择的地点与时间却存在主观上的变化,所以记者对于人、物特征的观察也会有所不同。在观察某一个目标时,记者不能随意地决定自己所处的位置,需要按照相应的科学来精心的设置观察位置,这样才有利于详细的观察新闻现场以及采访对象。在观察位置的选择中,尤其是对摄影记者或者是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其位置的选择会直接关系到其观察是否有效,同时也关系到此次采访的成败。只要能够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位置,记者就能够在采访过程中将事物的本身转变为最典型的状态。这需要让记者首先对相应的明度加以掌握,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采访感受效应,进而选择最佳的观察视角与采访视角,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视觉敏锐程度。另外,记者在观察中,应该同被观察者保持正面或者是接近,这样能缩短视觉的空间阈,避免听觉刺激对自身的视觉带来影响。另外,在选择位置与时机时,还需要将记者自身的目光集中在最具备新闻价值的素材上,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2.2.3 微观与宏观观察相互结合
所谓的宏观观察指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于事件、现场的一种大面积观察能力,其重点放置于总体的印象、认识、概貌之上,从而以此为基础对新闻采访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所谓的微观观察指的是记者对一些拥有特点与个性的新闻人物、事件以及场景的观察中,能够把握好事物的本身特点,抓住新鲜的、具备价值的新闻材料。在观察过程中,记者不禁要注意现场与新闻事件的全貌,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采访的小细节。只有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的相互结合,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让其报道拥有更大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让读者得到一定的感染[3]。
同样是新闻敏感性较强的两位摄影记者,一位通过现场观察,能够较迅速地发现新闻,并捕捉住可视形象的典型瞬间,起到了文字记者无法起到的良好效果。而另一位摄影记者也拍摄了新闻照片,却失败了,最多只能给文字新闻作个“点缀”。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这位新闻摄影记者尚未把握好观察力与新闻敏感的特殊关系。因此,善于捕捉、善于把握,才能让新闻更有看点。
曾经有一篇关于《滨江路:交通事故频发 完善安全设施刻不容缓》的报道,从表面上来看,就属于一起很普通的追尾事故,在国内每天追尾事故量的比例中,一起交通追尾事故微乎其微。但是,作为一名记者,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次交通事故:限速标志空缺、车辆超速行驶比较普遍、人行横道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于是记者从这一简单的事故切入,发出了“完善滨江路安全设施、消除道路安全隐患”的呼吁。原本一起很小的事故,通过观察报道角度的转换,在播出之后,相关责任单位高度重视,立即添置设施、完善标志、加强监管,此后,这一路段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大为降低。所以,对于新闻事实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新闻的观察能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直接反映了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以及对新闻内容的提炼水平。但是如果仅仅是拍摄了照片,那么这一次追尾事故可能引起的最多就是群众饭后议论几句,最终归于平淡。但是追尾事故依旧会出现,但是如果能换个角度,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就能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
总而言之,只有细心的观察,才能加深对新闻事实的正确理解,才能让新闻拥有深刻性,另外也可以将新闻事实的本质牢牢抓住,增强新闻本身的可读性。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加强报道最大限度的现场感,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帮助其找到更具备价值的新闻线索,如此也能让新闻报告拥有形象生动的场景,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接触到最真实、最全面的新闻报道,也只有这样的报道才能够让受众喜欢。
[1]程威.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J].中国传媒科技,2012(08):147-148.
[2]刘晨昊.浅析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技巧[J].新闻传播,2014(01):148.
[3]张培旺.新闻采访中的“望闻问切”[J].记者观察,2014(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