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隽娜
(山东省青岛嘉定路小学)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整整十三年了。这十几年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开始的用教材教,到现在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许多理念都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感受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2012年,我有幸在山东省远程研修课例开发项目中,执教了“方程”一课,说起这节课,感触良多。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小学执教了《方程》一课后,吴正宪老师在课后评课活动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说什么是方程?”看似简单的问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就是方程吗?其实不然,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认为方程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天平帮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方程的“魂”是等量关系。
但随着对方程的不断深入研究,我对方程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解读。正像吴老师在济南会议上说的:“在方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怎样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
的确,诚如吴老师所说,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如何在方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呢?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在“方程”这节课中是如何渗透模型思想的。
接到课例研究的任务后,我对“方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课堂教学的依据,指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等式的性质反映了方程的本质,将未知数和已知数同等看待。由课标到课例,在专家和团队老师的帮助下,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天平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多元表征,建立方程概念,从而使学生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借助天平来理解相等关系是建立方程概念很重要的道具,如何使用好天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天平,理解相等和不等。第一次执教时,我发现分组进行称量时,学生很热闹,也很有兴趣,但效果并不好,多数学生在凑数,使用天平也很不规范,出现了随便移动天平、用手拿砝码的现象。而天平属于很精密的测量仪器,这些做法都会使天平很难平衡,达不到想要的目的。课后团队老师建议,我可以使用天平进行演示,让学生运用肢体演示,帮助理解相等和不等,后来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自制了一个简易纸质天平模型来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也易于学生理解,纸质天平与教师的体态语、学生的演示都很好地将天平根植于学生心中,为学生理解等量关系埋下伏笔。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了解到方程思想具有很丰富的含义,其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进行方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然后抽象成数量关系式,最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也就是建模的过程。
在建模过程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纸质天平逐步帮助学生理解相等和不等关系,说出等量关系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表演,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信息图中的等量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找出各种等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在学生边操作边说等量关系的同时,代数思维的种子已悄悄种在学生心中,当学生能够依据心中的天平找到信息中一组组等量关系式时,已迈出方程建模的关键一步,学生经历了“直观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的抽象过程,代数思维得到了发展。
让学生找课堂中、生活里的方程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真理解了本课知识?如何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感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诚如吴正宪老师在课后评课中提到的:“模仿着写几个方程式意义不大,不如换成在具体情境的支撑下,学生用数学算式来表达,表达的时候会出现算数的思考。在这个机会下,把算数思维和代数思维的窗户纸捅破,在这里要重笔墨,用大量的故事去阐述,把不知道的当成是知道的,一起参与,方程的意义是需要老师用大量的故事,大量的生活事实建立概念,方程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对方程思想的感悟和理解,是对教材的本质的认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讲故事。我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是通过让学生讲数学故事来完成,即让学生根据情境说一个方程,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方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个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会举例子,会讲故事,学生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样生活化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也有数学,根据情境写方程,根据方程说情境(编故事),沟通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的联系,提升了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思维的转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回头看,很重要,引领学生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课伊始我们的好朋友就来了——天平,通过这个天平,我们找到了一个个的数学算式,特别是发现一组组的等量关系,我们把天平取下来,天平在哪儿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马上会想到,天平在自己心中呢!
是的,老师给予肯定后,继续引导学生,学生心中的天平又支撑自己找到了这么多关系当中的等量关系,再找这个关系的时候,我们有个重要的变化,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一起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特殊的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代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