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徐 权
大学是塑造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的人和事都有可能对他本人今后的发展甚至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职工作者来说,特别是从事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如何跟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打交道,如何在日常的接触和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一个良性的积极作用,如何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而言,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很多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常常给学生留下一种居高临下看问题的感觉,或者老是以责备、命令的口吻对学生进行训导。这种交流方式无形中拉开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不能摆脱这种老套的“先生为大”的观念,辅导员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属于个性独特、标新立异的一代。我们把这一代的大学生形容成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又不独立;他们既反感辅导员管理过多、过细,但又没有能力完整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既厌恶规则,但又没有跳脱出规则的魄力和能力。
对于现在的社会舆论导向来说,高校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任何职业和群体都有害群之马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完全认同目前社会舆论的导向,一味地否认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否认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努力。而这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使得高校和教师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畏首畏尾,有的老师甚至是明知可为却不敢为。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越来越大的年龄差距也有可能会造成和学生交流不畅的问题。某些辅导员由于年龄偏大,对于学生当中的流行标志又完全不知晓,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自然会给学生留下“老古董”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潜意识地认为老师不懂我,无法理解我做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于是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抗拒,最后造成老师和学生交流断裂的结局。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有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而这些学生干部在辅导员平时管理学生过程中,都是非常得力的小助手。但有的辅导员过多地把自己应该做的一些工作都交给了学生干部,自己则变成甩手掌柜,平时用电话操控学生干部去管理学生。这种行为造成了辅导员和大多数同学交流脱节,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学生干部,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同学生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才能高效地管理学生呢?
每个人都渴望平等,学生也不例外。如果辅导员总是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话,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离你越来越远。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每天和这群“90”后打交道,应学会适当地“放低”身段,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聊天、相处。辅导员不要做天上的星星,而要作为学生点亮明灯的星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可以和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接受你,信任你,对于辅导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吸收。
前文提到过,大学生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绝对不能单纯地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或者是未成年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我们应该做的是结合他们的这种特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辅导员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这一事实时刻记在心里,我们要认识到成功管理一个成年人的前提是尊重他。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提醒学生,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如果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他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老师也应相信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管理好自己。当学生出现逃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或是其他不良行为的时候,作为辅导员应该采用引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让学生有一种羞耻感,明白他的不良行为最终影响到的是他自己。另一方面,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应积极干涉,积极地进行规劝和教育。
由于社会媒体对教师队伍的偏向性报道,使得部分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去,甚至学生出现了不良的行为,也因为怕事不敢过多地参与其中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有责任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教育,鼓励辅导员老师坚持正确的管理方式,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不能因为媒体的一些偏向性的报道而产生畏难情绪。因为一旦这种畏难情绪产生,辅导员老师对学生放任不管,学生就有可能走向不好的方向,而且部分辅导员的行为还会影响到教师队伍当中其他的老师。所以作为辅导员要明白,只要坚持正确的管理方式,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没必要去顾及舆论的影响,公道自在人心。
辅导员可以说和学生是朝夕相处的,所以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平时说话、做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影响都是相当大的。作为一个辅导员,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应该持续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素养的提高。因此,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素质建设,辅导员一定要时刻加强自身学习。另一方面,学院也应当经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让辅导员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专家的指导。各系也应当常举办辅导员沙龙之类的活动,让老师们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帮助成长。试问,如果学生把辅导员视为楷模,那么管理好学生还是件难事吗?
据笔者了解,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产生负面情绪的缘由主要就在于辅导员为学生制定难以完成的目标,而且在促使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引导。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目标,而不是“一锅端”地给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比如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由于这部分学生往往是通过体育加分或者学校单独招生考试入校,学习基础相比较于普通学生而言更为薄弱,而且在性格方面,比普通的学生更加活泼。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就不能一味地要求考试一定要拿奖学金或者完全不挂科,而是去了解这部分学生具体薄弱的环节,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只有通过这种分类制定目标的方式,才能保证辅导员给学生制定的目标不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其次,在制定好目标以后,在达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亲力亲为,花时间在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对于学生完成的进度也应不断地给予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达成目标情况进行掌控和调整。通过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成长,也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良性开展。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核心就是互相尊重。作为辅导员老师,只要学会尊重学生,由过去的“上下级”的观念转变为“做朋友”的观念,那么管理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既要拥有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能力,更要有耐心、爱心以及坚定的信心。综合所有,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不至于白白虚度自己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