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贵
(湖北省来凤县旧司民族中小学)
实践出真知。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肯定难以理解。新课改对此提出了体验生成理论,它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以趣味的风格吸引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经过切身的体验,就能真正完善从理论到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鉴于此,笔者借此特意结合初中生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讨论怎样设置教学方式来牵引学生通过体验完成数学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只有让知识以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成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课前几分钟正是我们使用趣味手法进行导入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简单的小实验或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假如我们开课就讲概率的定义和意义,那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所以我们要先在开课前几分钟设置趣味的小游戏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围绕知识重点进行深入探索。具体到该例,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合成三人左右的实验小组,让他们进行三分钟抛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然后做好硬币抛掷次数及正反面出现的概率。这样的小游戏时间短,操作简单,易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就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潜移默化中切入对概率知识的分析与探索。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告诉我们通过别人讲解的知识理解不到深度,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验得来的知识才能获得深入了解和认知。对于初中数学来说,许多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优势,将知识点整合成生活实际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对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的体验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假如我们只通过教材中的流程以理论方式引导学生来学习和认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那学生很难建立形象认知,也想象不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空间关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概念,学生肯定难以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几何直觉,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跟着教师用纸动手分别制作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棱锥与圆锥。学生这样经过了折叠、剪拼等过程,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本质的认知,并对相关平面图形有结构性认知,为日后处理相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唯有如此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对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面体验,才能充分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养成勤动手、多动脑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练习后设置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去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目前中考数学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最后的综合性试题是必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综合课题任务解题演练,指导学生提前体验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常考的知识点,然后分别设置综合例题,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解题模型,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运用自如。
譬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后,我们可以结合大扫除活动,将已知的劳动任务、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等关联起来改编出最大效益的应用题,让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思想来分析和解决怎样实现在最短时间内使劳动任务得到高效完成的分配方案。我们还可以通过商场物品价格与利润之间的调查设定课题,让学生测算商场价格定位与最大利润之家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到二元一次方程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技巧,培养他们养成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开展生活问题为情境的综合课题活动,让学生多加练习,最终熟练掌握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只注重知识传输,我们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情趣和学习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设置,牵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数学练习和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李荣.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
[2]曹彩红.初中数学中知识点迁移的实施[J].数理化学习,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