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增裕
(浙江省奉化市新城实验小学)
把握四个维度萃取合宜教学内容
蒋增裕
(浙江省奉化市新城实验小学)
针对教师撷取语文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的“无视年段目标、不顾学生学情、忽视编者意图、不重文本特色”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结合“立足年段、把握学情、着眼单元、关注文本”四个维度提炼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把握学情;关注文本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终于摆脱了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孰轻孰重、谁是谁非的争论,确立了语文本体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发展,关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确保构建高效的课堂,明晰课堂“教什么”,撷取合宜的教学内容,成为影响课堂实效、关系具体目标走向的关键问题。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的。”
1.无视年段目标,造成教学内容无序
相同领域或相同主题的课文,出现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而所选的教学内容也大同小异,忽视低、中、高段年段特点的情况非常常见。
2.不顾学生学情,造成教学内容随意
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找不准教学的逻辑起点,对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观性过强或者针对性不足,教学目标越位、滞后或者缺位现象时有所现。
3.忽视编者意图,造成教学内容无度
不能准确解读教材编写意图、教学内容贪多求全,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教学只能平面滑行、浅尝辄止的情况。
4.不重文本特色,造成教学内容僵硬
教学过程落于俗套,方式处理墨守成规,课堂结构呈现“解词清障—品词析句—情感朗读”的呆板固定的模式。
近年来,笔者带着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尝试从“立足年段、把握学情、着眼单元、关注文本”这四个维度出发,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提炼合宜的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从而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1.立足年段,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实施的纲领和指向,对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语文教学整体目标走向,理顺语文能力体系,明确不同学段的重点任务,做到胸有成竹、了然于心,是提取合理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一。
(1)研读课标,大体把握目标指向
以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通过示范第二段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段意的教学,提炼方法并迁移运用读懂三、四两段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探求了段意,而且初步习得快速准确把握段意的方法,为达成“大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年段目标奠定了基础。这样以学段目标作为确定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凸显课堂落脚点,一课一得,形成合力,就能层次递进,梯度达成,有效夯实学段基础。
(2)上挂下联,细致厘清落点差异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元,很多单元主题如“热爱自然”“父母之爱”“走近科学”等在不同学段多次出现。在教学上就必须上挂下联、瞻前顾后,仔细分辨教材所承载的不同任务,凸显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避免片面、孤立地看单元、看课文,导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文本资源的极大浪费。
2.把握学情,保证教学内容的精准性
(1)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拉萨古城》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本文写民居,选择了散发着佛教气息的经幡作为着眼点;介绍大昭寺,不写其建筑雄伟,不写其历史悠久,也不写大昭寺规模宏大,只是列举一连串寺内的佛教饰物,形象鲜明,简洁明快;八廓街作为一条商业街,其厚重的商业味道只是一笔带过,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虔诚的诵经声和高亢的藏戏唱腔。因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全文从不同角度集中表现佛教圣地独特风情的文本特色,并由此确立感悟、揣摩本文这种独特结构方式的教学内容:“以读悟写,品读领悟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特写的‘大昭寺’浓浓的佛教气息;发现作者描写八廓街与民居同样抓住地方风情,集中笔墨把古城这份浓浓的佛教气息传达出来的结构方式。”
(2)关注学生的言语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落差
我们在解读课文、取舍教学内容时需要思考: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他们的言语水平是否得到了发展?从学生表达的不足或缺陷处入手,寻找范本,拓展语例,不断习得新的言语规律,促进学生言语的重新建构。
如,三年级上册的《风筝》第三段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情景。这一段详细地描写了放风筝的过程,将风筝怎么放描写得十分真切,用词准确。再结合学生平时的练笔:“今天我到体育场放风筝。经过努力风筝被我们放飞了,最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存在语言单调、情感干瘪、过程笼统等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言语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这种落差,确立此段作为重点阅读内容尤其具有习作指导意义。
3.着眼单元,力求教学内容有向性
(1)关注单元导读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专题组元”,单元内导读提示、文本主题、口语交际、习作要求、综合实践等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整体。从单元导读入手,明晰单元教学目标,构建整体教学框架,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行走主线,并始终贯穿在分课、各块面的教学环节当中。
如,五年级上册上第六组课文,导语中提示本单元的主体目标:以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为切入点,在深入感悟人物思想情感的同时,掌握文本的表达特点,达到迁移渗透的目的。这一主体目标在精读课文中表现为“引领示范”的呈现方式,而在略读课文中则侧重于“巩固运用”的练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开篇课文,父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都十分精彩,适当抓得多些、力度大些,意在让学生习得方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语言更显性些,可以在语言上多花些工夫;《学会看病》中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精准,所以侧重于心理活动的触摸和解读。有了以上几篇课文的充分解读,学生对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有了具体感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迁移落实到作文的创作当中,就能明显改变习作的面貌,提高习作质量。
(2)关注单元习作要求
以单元习作的要求倒溯单元目标、反观单元阅读教学任务,从而获得合宜的教学内容又是另一个很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角度。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四年级上册年级学生写小动物的实际情况呢?首先大部分学生无法写具体,且总是抓不住具体事例;其次写不出动物的特点,一部分学生虽然能有意识地抓住一些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来描述,但往往落入胡子眉毛一把抓、全面笼统、指向不明、内容不集中的状况。
为了扭转局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单元备课时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来挖掘资源、筛选语料、确立教学范例。纵览单元内的几篇文章,不难发现虽然作家不一、风格迥异,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为展示动物的某方面特点,选材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向性,无论是其外形、声音,还是动作、神态,都指向这个特点,围绕一个主旨来表达。这样就把这个非常有特点的动物具体形象地刻画出来了,让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就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非常生动真切。在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凸显文本在习作指导上的范例功能,将阅读与习作高度整合、互相融通,语文教学的主体价值就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4.关注文本,凸显教学内容个性化
(1)关注文体特色
关注体裁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文体意识,构建具体有别的阅读模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面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读童话寓言,我们“不仅要理解内容、悟出道理,还要关注叙述方式、语文风格”;读诗歌作品,“让学生再现形象、理解象征,品味那些新鲜的陌生化的词句”;读小说故事,“梳理线索脉络,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故事的伏笔与高潮,更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等方式,准确发挥文体特点,摒弃一味“学词—读文—激情”,读了跟没读差不多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模式,让诗歌更像诗歌,让童话更像童话。
(2)关注文本特有的表达形式
在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突出“语用”,尤其要关注文本中独有的语言现象、特有的表达形式。所谓特有的表达形式就是指文本中“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特有的“这一个”语例,是文本最核心和最精彩的语言点,这样的语言点是必须在教学中做重点开掘和展示的内容,是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如,四年级上册的《长城》语言朴实、准确,按照从远到近的方式介绍长城,从“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四个方面形成合力表现了“长城是个奇迹”这一特点。但这些还不能算是这篇文章的精妙所在。风格朴实的文章很多,如老舍的文章,如一些说明文《鲸》《新型玻璃》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文章比比皆是,如《赵州桥》《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而文本结构上“先见闻再联想”的视角和结构,是不同于其他介绍景物或描写事物的文章的表现方式所在。即使有些文本在描写上也有见闻和联想,但是却没有《长城》这一课前两段“见闻”、后两段“联想”,“见闻”和“联想”因缘际会、自然生发,构成了文本两个块面独特的结构方式。
因此,将“领悟作者先写见闻再写联想的写作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迁移运用”作为本篇的教学内容,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二度开发的问题,科学萃取合宜的教学内容,从轻负高质、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角度,探索阅读教学内容,落实课堂首先明确“教什么”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的目标指向,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扎扎实实地收获语文能力。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10-07.
[2]竺意芳.追寻整体阅读之美:高段“单元推进式”阅读教学课例研讨[J].教学月刊,2010(10).
[3]诸向阳.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断想[J].语文教学通讯,2010(0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