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图书馆)
中华古籍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内涵与精华,是研究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同时其本身又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历天灾人祸、战火兵燹流传下来的典籍,有不少为虫鼠、水火等所损害。挽救这些濒临毁灭的国宝、科学地修复与保护古籍、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的寿命、妥善利用古籍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开发这项文化宝库的资源,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大课题。
古籍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使古籍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进入百姓视野,尤其是在振兴国学、建设当代先进中华文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古籍收藏单位因为古籍文献来之不易、保管困难、翻阅损坏严重,出现了“重管轻用”的倾向,从而限制了正常的阅览和流通。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方式的古籍保护和阅览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长期存在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现代技术来解决这一困难和问题。数字化古籍不但可以提供屏幕阅读、内容检索,还可以提供下载打印、专题展览以及制作多媒体等方面的特殊服务,能使古籍成为广大民众阅读的特殊文献,才能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古籍是一种对保存条件要求很高的特殊文献,由于受战乱、自然灾害、气候影响、虫蛀鼠害,严重遭到损坏乃至毁灭,特别是珍本善本历史久远,历经磨难,不能再流传阅读。古籍保护工作除改善藏书环境、修复等途径外,对其进行数字化是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后的古籍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利用灵活、存取方便等特点,因此既能大大减少人为的使用性损坏、降低原本的流通量,又可以永久地保存古籍原貌,使古籍文献得以很好的普及和延续。
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对古籍进行检索,速度慢、效率低,有时为了查找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段引文,往往会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古籍文献数字化后,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进行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无论用关键词检索、逻辑检索、条件检索,还是模糊检索,都会取得良好的检索效果。这种大容量、高速度的任意检索十分有利于积极开发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使民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寻有关古籍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需要一批既懂得版本知识、古籍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胜任这项工作。而目前地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古籍整理专业人员少,又不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又缺少古籍知识,存在着严重缺乏复合型古籍数字化人才的困难。
据笔者调查,近年来除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少数公共图书馆启动了一批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外,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尤其是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他们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图书扫描、部分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等简单数字化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尚未启动。
2007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 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各地公共图书馆按照国家、省、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安排,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队伍,对馆藏古籍进行登记、普查,按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在全国古籍平台著录,申报定级,建立了各自的古籍书目数据库。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及与图书馆工作配套的应用软件的开发,这都为图书馆古籍全文或书目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技术上的可能。
在国家高度重视、市场繁荣发展、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要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进程,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籍数字化对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学有专长、技术熟练、善于合作的专业技术队伍特别重要。因此,数字化时代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古籍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中国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和编目,更要会编制数据库,精通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开展开发和研究工作,并能辅导读者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研究古籍文献。
地方公共图书馆在人才缺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馆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任务。为此,应根据本地特点和本馆的馆藏特点,对现存古籍文献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围绕地域优势和收藏重点,选择合适的建库计划,加强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
3.以强带弱,建立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凭借资金、资源、人才优势,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已进入古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阶段。地方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需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总揽全局、统一规划,联合全国各大公共图书馆及古籍收藏数量较大的高校图书馆,发挥整体人才优势,建立强强联手、以强带弱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横向协作、上下联动、共享资源,从而带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古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和传承,保存、利用实属不易。面对新的形势,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利用需要调整开发和利用思路,加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以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从而有效。
解决图书馆古籍文献“藏”与“用”之间的矛盾,达到管、用结合,相互促进,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1]耿伟杰.关于古籍数字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9).
[2]刘安琴.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实践天地,2006(01).
[3]李伟实.关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03).
[4]康尔琴.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