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硕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方面能力培养是核心。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一步,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大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难道不是始于观察吗?
从观察能力培养的场所来看,有校内、校外两大活动场所。校内观察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等;校外观察渗透在地理旅行、参观、测量、采集标本(岩矿、土壤、动植物标本)等一系列活动中。结合建成不久的“两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及宜万铁路)工程,组织学生就近考查一些新劈的地层断面,研究该区域地层曾经的环境。
观察能力培养还讲究训练技巧,如观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要考虑顺序,角度、远近、高低、天气、季节等情况,如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情况下,观察效果不一样,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想象和在想象中观察。
留美博士周兰照先生谈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启发思维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笔者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某章节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看书、思考、讨论;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展示,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可以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给出某一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例如,以“温室效应将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搜集资料,然后组织一场“地理小论文交流会”或办墙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育原则,他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活动获得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教师在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大胆开展一些实践操作活动。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让学生用不同色彩的吹塑纸做成中国政区拼图;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纠正现在的青少年“享受型”这种不良倾向。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其进一步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把观察、实践、课题式、探究式作为教学的主导变量,让学生形成一个高效开放的知识系统,达到“手脑双全”的目的。
新课程(中学)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