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 林耀宗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职业教育被重视的当今社会,社会对我们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职生素养培养更应该放在更高、更突出的位置。
1.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现在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每个家庭都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在家里一味顺从他们,围着他们转动。这使他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我的要求,家长都要无条件兑现、满足。他们有的还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放纵自己,经不起引导教育和批评,叛逆心态严重。
2.学习意识严重缺乏。
当今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普通高中升学的落选生,在小学、初中学习阶段由于沉迷于游戏、贪玩等,浪费了最佳的学习时机,知识链脱节,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会了逃学、骗学、不学。认为到校读书只不过是给家庭一个“交待”罢了。然后,到职业学校就读,绝大部分学生或者想混张文凭,或者出于家庭无奈的安排。厌学、不学的思想早已根植于自身。
3.规范意识不到位。
职校就读的中职生,大部分由于在初中阶段已经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规范,一到职校就读,就出现了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随便说话、乱吃零食等不规范的课堂现象。同时,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课堂内外顶撞老师,同学之间恶语相向,男女生粗言野语满天飞。生活作风懒散,女生浓妆艳抹,光肩露背赶“时潮”,男生染头烫发,衣冠不整,校内外抽烟装“酷”;劳动意识淡薄,拈轻怕重,相互推诿。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参与社会违法乱纪活动。
1.正面宣传“感人”事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共中央召开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优秀的、感人的人和事尤为让人记忆深刻,刻骨铭心,甚至永世难忘。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形象、生动、鲜活的人和事,作为常态展现在这些中职生面前,让他们耳闻目睹,然后去感悟,去体会,甚至去为之感动。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摆正自己心态、位置,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加强专业实训,培养求知的兴趣、爱好,唤醒青春活力。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教育,这对于在初中学习阶段学习习惯欠缺的、思想意识涣散的中职生却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职业教育应该抓住他们事事想“鲜”的心理,在专业技能实训上下功夫,创造良好的学生专业实训条件、学习氛围和环境。
3.设计“挫败”训练,创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
“挫败”即是挫折和失败,它也是一种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现在年轻一代身上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很浓,而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却得不到体现,他们中的许多人“以我为中心,天下老子第一”,凡事都从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观点出发,不懂顾及关注他人,谦卑、礼让等道德规范和仁、义、信等都抛到脑后。因此,职业学校要设计系列“挫败”方案让学生体验。最终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敢于作为、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
4.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形成认真、严谨、规范的行为习惯。
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特别是法律,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力;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四是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人们“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以及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从中的中职生的现状来看,职业学校应该下大力度强化他们对法律法规知识的认知,特别是对《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班级选拔比赛、校级竞赛等方式使他们不断强化学习、记忆,最终让他们达到懂得用对知识的认知来审视自己言行举止的对错,认真做好“内省”和“慎独”,形成严肃、严谨的行为规范。
职业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职业活动或目标明确的训练中形成的,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我们应不断加强对中职生意识素养的训练,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向更好、更高层次发展,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人和能够实现“中国梦”的人才。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侧记
[2]职业生涯规划(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3]职业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4]职业生涯规划(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