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教研室 王卫国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育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积累语言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阅读课堂构建“对话”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抓住对话教学特点,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探究。
在阅读课堂有效实施对话教学,需要学生细读文本,通过细读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思想沟通。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产生认知和情感,会对文章中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话教学才能走向理性和深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如何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为阅读教学的对话打下坚实基础?我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当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再让学生进行对话。如,当刚满11岁的“我”钓到一条以凶猛著称的大鲈鱼时,“我”的内心不再平静了,但“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会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就是课堂对话的契机点,学生在细读文本时要先考虑父亲的思想斗争,父亲此时会想些什么。当“我”听到父亲的决定后,“我急切地问道……”“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想要有效对话就要深入文本去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可能会通过“急切”、“争辩”、“哭出了声”等词语感悟“我”的心理。当“我”再次抬头望着静悄悄的四周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这是“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深刻的,学生在文本细读时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只有让学生充分浸润其中,课堂对话才能走向理性和深刻。
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经典作品,反应了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怀,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教师要结合不同文本,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创设问题对话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借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意蕴。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随着情节的发展,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本文的描写特点,结合情节的发生,有效创设“危机”对话情景,通过对话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但紧接着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想取走半截蜡烛没有成功,空气似乎要窒息了,在这危机时刻学生肯定会有语言想要表达,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危机,如何感受在危机时刻中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智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教师巧妙设置对话情境,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和勇敢。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过程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但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导时,怕学生的对话会打乱自己原先的计划,面对学生的“异样”对话时,“巧妙”引导,使学生走入看似合理的轨道中。其实,每个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话正是课堂宝贵的资源,教师要结合学生发言,将“不和谐”的声音变成课堂智慧的生成资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本文以两个极端的词语组成课题,对于生活阅历尚有限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以文本对话为突破口,如本文开头,当母亲念完“我”的诗之后,她有怎样的表现,她用了什么词形容?学生容易引发生活体验,并结合文本语言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感受母亲对我评价所产生的影响;而当父亲看到“我”的小诗之后,截然不同的评价出现了,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学生的对话欲望再次被点燃,但面对两种不同评价,学生的对话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因此,当学生的对话出现分歧时,教师要找到学生出现分歧的原因,并认真分析,从而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二次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二次对话中深刻感受本文的意蕴。
总之,精彩对话源自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想借对话激活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对话点,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文本对话走向理性和深刻。
[1]沈宏照、张中.“对话教学”中的理解和共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4期
[2]吴辉.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对话教育[J].新课程(中).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