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东马池小学 刘 艳 杨玉坤
语文课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里去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应关注方法的指导,还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朗读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仅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正确,指的是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准确,不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要按句读停顿,不指读、不顿读、不唱读。流利,是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朗读时,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有轻重、缓急,表情达意要真实自然。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先评价别人的长处、优点(比如“他能举手完成朗读,我觉得他很勇敢”),其次才是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们能找出越来越多的优点了。同时,评价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比如说“我觉得他声音洪亮,如果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他读得很大声、很有感情,不过,我对他还有一个小建议……”之类的话。
由于学生朗读基础的不同,以及对词语的理解、感悟的不同,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简单地以“你读得不够流畅”,“你的声音太轻了”等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努力读书的勇气。
老师常用的语句之一:“他哪儿读得不好?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不如改为:“他读得好在哪儿?我们一起来找找。”“他读得好在哪儿”是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朗读,甚至是带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谁不想得到赞美?当朗读者听到同学和老师一一找到优点时,自然会唤醒其成功感,激起他强烈的朗读兴趣,在高涨的兴趣支配下,他也乐意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在潜移默化中向别人学习。
老师常用的语句之二:“你读得还不够味儿,我想请另一位同学来读。”不如改为:“来,听老师读这个地方,你再试一试。”或“看,这段话应这样理解,你再试一试。”
通过朗读体验,使课文语言所表现的画面在学生脑海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课文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已有经验情感产生共振,这样学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的独特个体,发展个性必须贯串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环节当然也不例外,朗读训练的评价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例如:“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课文中再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再自然轻快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最好把表情印在脸上!”我觉得这样的朗读评价语不仅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创造性感悟。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在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