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寄宿制小学)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刘旭
(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寄宿制小学)
随着我县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诞生给学校管理与教育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科学分析问题成因,制订有针对性、人性化的管理对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营造和谐有序的学校氛围,使学生愉快生活、安心学习。针对这些特殊环境中的特殊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我认为只有科学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家庭、校园氛围,才能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不安心理,使问题与矛盾最小化。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生计,对子女教育及指导较少。重养育,轻教育,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学校的天职,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解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精神需求及道德教育。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多,把关爱孩子当作教育孩子的全部,变成了一种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不大懂得尊重他人等。
3.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大部分家长不会选择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机及技巧,更有甚者与孩子交流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缺少耐心说服和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只重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上应有的关怀、交流和沟通。
(二)农村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弱。有节奏的饮食起居生活和不断增大的学习量,使他们无所适从,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小学1~4年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了依赖家长的心理,缺少了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进入寄宿制小学后,生活要自理、学习任务要独立完成,快节奏的生活和大容量的学习一时使他们无所适从。同学间、师生间的不了解加剧了不安心理和缺失感。这些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压力,在无法合理宣泄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许多违规、违纪行为的出现。
2.自控能力差。由于不能有效调节不良情绪,面对同学之间的小是非、矛盾冲突,一时冲动而不能理智控制,导致偏激行为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又因为高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盲目从众,纷纷效仿。
3.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盛行。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容易形成小团体,各打各的小算盘,各顾各的小利益,对集体的事情或消极怠慢或拖拉等待。
(三)农村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陈旧,方式单一。学生刚入校,对新校园的老师和环境都比较好奇,经常会损坏公物,且不懂学校规章制度,晚上由于想家不睡觉、偷偷哭、偷吃零食、乱扔垃圾等,我们的老师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只是一味地批评、惩罚等。
2.教师与学生、家长缺乏交流沟通。由于家长经常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父母很少和老师当面交流孩子的情况,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爷爷奶奶来也是说老师你们教育吧,我们也没办法,老师也很少和学生交流谈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
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多渠道,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长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方面的教育,且应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去了解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2.切实加强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校联系,只有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孩子德、智、体等全方面均衡发展。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听课日、电话交流等活动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教师也应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3.发挥生活指导老师的指导职能,从抓制度的落实做起,使学生逐步学会自理,讲究公共生活秩序。很显然,有秩序的校园生活,要从指导与落实两方面抓起。指导就是教会学生自理,如饮食起居、个人卫生、室内卫生、物品摆放等。在学会自理的基础上,以落实各项制度为抓手,调控和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序完成校内生活的各项要求。建立各宿舍轮流值日制度。由值日生负责本宿舍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将个人表现整理记载,报告生活老师,作为整改与评价的依据。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作为学校、教师、家长,应当充分了解当前家庭教育及学生心理变化的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以文明、科学的态度提供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和和谐的校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农村寄宿制小学打下坚实基础。
苏飞.农村小学生不良言行的成因及对策初探[J].中国德育,2006.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88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