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倩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卢楼小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厚动力,所以,若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就得采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途径谈几点粗浅见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若我们只是运用苍白无力的语言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沉闷压抑,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无法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善于模仿和表演,因此我们就可根据学生这一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种表演式教学情境。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后,我们就可为学生创设一种他们较为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拿出我们课前搜集好的各种小物品,放在讲台上,在物品上贴上带小数的价格标签,如1.7元的小梳子,3.5元的魔方,0.6元的皮筋,4.2元的杯子等等,然后,在班里依次选择几名学生,让他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自行经历用小数算钱、找钱的过程。这样,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小学加减法计算的自觉性,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单纯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所以,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欢乐和乐趣,改变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就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观看,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图形,是如何组成的,然后顺势引出本节课“轴对称图形”的课题。接着,让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剪刀、纸张等,自己制作几幅轴对称图形,制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沿着图形中间的折痕进行对折,观察对折后的现象,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为接下来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就改变了以往一味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点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操作,进而自主得出数学知识结论,数学课堂不再像以前那样机械呆板,而是变得十分有趣活跃,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悬念总是能令人产生十分强烈的渴求和求知心理,尤其是对于善于刨根问底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是喜欢对自己无解的事物追究个为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依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悬念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在为学生讲授“体积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这一故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乌鸦原来喝不到水,但是在瓶子里加了些石块就喝到了?”“加入的石块和水位升高有什么关系吗?”“这说明了什么?”这些富有悬念性的问题,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中,进而深入理解体积的概念并牢牢地掌握。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愉快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进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在此作用下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徐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