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君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初中作文课堂生成初探
余丽君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新课程改革使生成性成为教师更多关注的内容,而语文教学也特别注重课堂生成。在思维活动量大的作文课上,课堂生成更应该引起关注。下面就作文课堂生成,从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探究作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引导、激发和应对。
预设;生成;写作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生成性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成为摆在更多人面前的难题。下面就写作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环节来谈谈写作教学的课堂生成。
提到作文,不得不提“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为写作提供了诸多生成空间。利用阅读教学中的动情点,能拨动心弦,让学生投入思考,得到启示,从而达到有效生成。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先从多重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品析母爱的伟大深沉。作者史铁生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和她的良苦用心,直到最后才明白,心中充满自责与愧疚。于是我又顺势提出:“不只作者的母亲是伟大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啊。”学生们点点头说道:“妈妈。”我说:“想一想母亲所做的细微却令你感动的事”。大家踊跃发言,寻找出许多好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多留意让学生生活体验与情感淬炼深入的契机,必然为写作教学带来有效生成。
课堂需要精心预设,但是肯定没有最完美的预设。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这也使学生的课堂生成有不可预知性。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灵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将实践课安排为由学生完成当堂作文,讲评课则是对当堂作文进行构思立意和语言表达上的点评指导。布置当堂作文“在路上”时,在明确这个题目的写作限制范围后。有很多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观察到这样的僵局,我调整安排,调入讲评课的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有学生问:“这个路一定是马路吗?”我说:“你再仔细地读一读题目。”于是,有学生就说“这个路也可以是人生之路”。听到这一句后,有人就受到了启发,又说到“奋斗之路”、“探索之路”、“求学之路”、“成长之路”……这一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些刚刚还沉默锁眉的同学也大胆说出自己脑海中闪现的灵光,原来闭塞的思路一下豁然开朗。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不仅促成了思路的瞬间喷发,写作素材的有效生成,更带来审题学习的契机。我紧接着说道:“同学们面对作文,常感觉思维停滞不前,苦恼不知写什么,其实大家并不缺少可以写的素材,而是缺少题目与素材之间的联系思考。这就需要走好审题这一步,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学生因刚刚经历过构思的“阵痛”,深有体会,纷纷点头。于是我趁机再强调了审题的要点。《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发现和存在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发生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
预设需要考虑学情,但课堂具体环境总是存在变化,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成效必定受影响。当然,讲究课堂的灵活并不代表着课堂的随意,上课的随性。所生成的即时目标必须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真实需求。在充分预设学生的认知水平时,课堂上更要密切掌控学生的认知进展,灵活机动地应对生成,这在思维活动量大的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
作文课上有一个最常出现的课堂生成,就是作文的生生互评。许多教师发现一人独唱的形式效果并不好,都会在讲评课上请学生来点评同学的作品,说说好在哪,有什么不足。这种交流越是充分、积极,教师也就越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认知状态,看到学生的进步或不足,发现生成的问题。如在讲“语言的美化修饰时”,我选出两篇文章让学生点评,有不少学生认为第一篇作文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应该更出色。但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另一篇文章描写注重画面感,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更加生动形象。他的评价令众人眼前一亮,也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化不止于使用修辞这样的技法,更有多种途径,并且可以综合运用。
学生的互动评价,远胜过教师一人独自沉醉。既能全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又能使评价更加客观,更能反馈回所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促使这样的动态生成呢?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敢说。教师要创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说话不漂亮,教师这时更要多多鼓励,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去倾听,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大胆的表达,从而激发课堂生成。
·编辑 段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