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红
(吉林省扶余市长春岭镇第一中心小学)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语言有时过于复杂,不够简化,难以表情达意;有时语言又过于平淡无味,难以激起课堂涟漪;有时语言缺乏趣味性,难以调节课堂氛围等等。教学中,语言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其他任何的教育手段都难以取而代之,可见其重要性。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靠的是锤炼,作为教师,要精心探索,融入智慧,掌握其中的艺术。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非常重要。教学中,规范用语,教师方能顺利地将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实现课堂沟通的“无障碍”。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度欠缺,要求模糊,只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以明白学习重点。在表述时,教师还要避免啰嗦,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语言,彰显出其中的艺术所在,从而直击重点,带动学生“学”的兴致。尤为重要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过分展示自己的才学,将“之乎者也”挂嘴边。毕竟,这样的语言虽然在课文内会涉及一部分,但是生活中很少用,也缺乏示范性,只能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此外,夹杂着方言也不可行,有失规范性。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从而对学生形成示范性作用。
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能够起到激趣的目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调集学生的学习情感,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学习。此外,用形象的教学语言,还能够将文本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而深奥的内容也因语言的形象性而变得浅显易懂。例如,在教学《西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的导入如下: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还拥有闻名遐迩的西湖,犹如“天堂”里最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杭州西湖的向往,走进西湖,走进作者,品赏文章。这段话中,凸显出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让西湖变得更令人神往,更能萦绕学生的心,让学生带着一颗“揭开面纱”的心,品读西湖。如果教师不注重语言的修饰,以平淡的语言引出西湖,小学语文课堂又怎会有涟漪。可见,运用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尤为重要。
45分钟的课堂,教师“说”得最多。“说”得多,如果平淡,了无生趣,那么小学生也容易心不在焉。再加上知识的“轰炸”只能给予学生一时的满足,但是难以维持其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有部分耐不住性子的学生,更易在教师平淡的教学语言下,出现走神的现象。为了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教师可以在语言中融入趣味元素。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应以趣味的教学语言,导引激趣。例如,在教学识字内容时,如果教师以平淡的语言说:“在朗读前,让我们一起学习生字吧。”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这样的语言虽然明确,但却没有符合学生的年龄与“胃口”,难以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而如果教师站在儿童角度,融入趣味元素,则更得人心,如:这节课有很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都很热情。大家想不想感受它们的热情。那就一起认识生字宝宝吧。这样的语言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又不乏趣味性,极容易让学生学得更加投入。
语言是鲜活的,它富有变化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静态”的语言,如手势语言、神态语言等,让学生沉浸在“静”与“动”当中,学得更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