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吴晓明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教师上课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摒弃了原来的教师一堂言、满堂灌的方法,而更倾向于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思想,其中问题探究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问题探究式教学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探索、解答,从而获得知识和增强能力的教学形式。恰当的教学问题对一堂好课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好的教学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所设计的教学问题目的性不太强,缺乏思维的启发性和明确性,不能体现发散性和开放性,更达不到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要求。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方法,以期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它们都会成为教学问题的源泉。
例如《超重和失重》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的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一砝码,当砝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即为砝码的重力大小。此时,紧贴弹簧秤指针上下各箍上柔软铝片,铝片靠摩擦力可以停留在弹簧秤的任意位置。当弹簧秤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砝码处于超重状态;当弹簧秤向上减速(或向下加速)时,砝码处于失重状态。弹簧秤的指针把铝片分别向下或向上推,这样,铝片就把弹簧秤的指针所能到达的最下位置和最上位置定格下来。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在学生做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后让学生思考做答:(1)如何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大小?请你用桌上的弹簧秤测出所给砝码的重力。(2)手拿弹簧秤,先向上加速再向上减速至静止的过程中,弹簧秤指针上下处的铝片分别向何方向运动?运动的先后顺序怎样?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从理论上加以证明?(3)手提弹簧秤,先向下加速再向下减速至静止的过程中,弹簧秤指针上下处的铝片分别向何方向运动?运动的先后顺序怎样?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从理论上加以证明?(4)根据(2)(3)的结论,请同学们归纳并回答什么叫超重和失重?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教材经这样处理后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并且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出发,去分析设计某些问题,使教学问题更贴近学生。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条件,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促使其对新知识心理意义上的建构。估计学生掌握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不懂的问题,要善于在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的地方或者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问,只有当设置的问题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他们才有可能做出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时间,我们知道3s+4s=7s,而对于两个力,3N+4N=?”这个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思维定式上,体现了问题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后打破定式,加深了最后对于矢量运算的认识,这样的问题可以激起他们探求新问题的欲望。
与听教师的口头讲述相比,学生对亲手做实验有着更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问题情境有着亲身的体验,对看到的现象也能自发地去想去问“为什么”,此时提出恰当的教学问题会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重心”的时候,我把一名学生叫到跟前,对他说:“请你坐在椅子上,我可以肯定,你一定站不起来,虽然并没有用绳子把你绑在椅子上。”学生不相信。“那请你上身挺直,躯干与大腿,大腿与小腿部保持垂直,站时上身不准前倾,同时不准改变两脚的位置,请你试着站起来吧。”此时,下面的同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按照要求去做,结果是他们无论如何都站不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探求欲望,急不可耐地去思考。再如,在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可让力气较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和力气较小的女生进行比赛,实验的结果会使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兴趣陡然增加。不但突破了学生想象中的“比赛中胜利方拉绳子的力较大”的定式障碍,在头脑中也形成了“比赛双方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到底有何关系?”“如何验证这种关系?”等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翻开物理学史,我们发现物理知识的产生都来自人们对典型物理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规律本身,还有那精巧的实验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等科学精华。因此我们应该在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知识的探索过程上设置问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能力。
问题的设置角度可能还有很多,比如“在学科交叉处提出问题”、“在学生易错处设置问题”、“在物理方法中提出问题”、“从物理学史中提出问题”、“在知识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途径还需再拓宽;所设计的问题还需再优化。愿与同行们一道去努力探索,设计出最优的教学问题,使问题式教学进入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