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初级中学 邵 堃
“课程标准”中提到:生物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为创设愉悦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体验情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从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需要出发,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如在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以猜谜语的形式引课: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有尾。
说语言的重要性时,找六个学生站到讲台上,在其他四人不看的情况下,第一个学生用口型和手势对第二个学生表达某种意图,由第二个学生用口型和手势传递给第三个学生,以此类推直到第六人,然后让这六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或得到了什么信息。用这种方式,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更是思想上的震撼。
例如:在讲述《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时,放一段音乐,其中鸟声阵阵,学生陶醉其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一声“叽叽”鸟雀欢悦山林间,似歌声甘甜飘来,让人感受它、欣赏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一幅形象的画面,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驱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
设计趣味十足的问题,寓教于乐,使课堂气氛轻松、生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引入“月亮女儿”(白化病)的故事:大西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300多居民,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几乎透明,眼睛怕光,视力极差,他们害怕阳光,喜欢夜晚,每逢月光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欢呼跳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表现上判断,岛上居民患的是什么遗传病?它的遗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岛上居民的表现都一样?通过趣味的故事、科学的提问,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主动,积极思维,从而学有所获。
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从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和质疑等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人性化的教学情境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