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燕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文化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是达成“文化意识”目标最为直接的一种途径,也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现今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学阅读严重缺失。虽说近两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曾经“轻阅读,重知识”的教学模式得到一定改善,但就目前所采用的教材来看,单元框架大都围绕语言结构、交际功能、话题、任务,实用性强,阅读的主要目标也只是寻找信息,学生读完一篇文章,谈不上阅读中的愉悦,也没有阅读后心智的启迪,却是在层层任务的指引下,完成由易到难的各项任务。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老师占领主导地位的课堂,得不到滋养和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较高标准的。
我校五年前开始推行英语文学阅读,所用的教材是《典范英语6》,来源于原汁原味的英文读物——《牛津阅读树》,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英语母语学习材料。《典范英语6》的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语言地道,原声录音语音纯正,便于学生掌握纯正的英语。所以,我们把教学《典范英语6》的主要目标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读英语,养成多读多听的习惯。
在典范教学过程中,我们秉承“整进整出”的理念,围绕文学作品开展了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模仿、朗读、复述、续写、改写、表演等。
学生通过模仿跟读录音,改善了语音语调;通过大声朗读,很好地理解了故事。
阅读之前和学生谈论封面、标题、章节小标题所传达出的信息,便于学生对故事背景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系统中的相关知识,产生共鸣,降低阅读难度。
教学时采用读、表演、讨论、续写等方式推进对故事的理解,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巩固、验证、质疑、交流所读文章,语言感悟力逐步提升,对故事主题能够深入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分角色朗读故事,能否成功地通过朗读演绎出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冲突,是判断学生是否读懂故事的一个依据。
每读完一个故事布置相应后续任务来巩固。如将故事改编成短剧并小组合作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改编剧本、准备道具,增强了合作意识与能力;或者布置写作任务,如写故事梗概、续写故事、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特写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写作训练,学生锻炼了思维,英语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教育要从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出发,以内容为核心,用内容带动形式。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更重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有意思、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也渗透了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教师根据文章的不同体例,设计问题或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果是议论文体,让学生找出观点,并寻找依据;如果是故事,让学生按照时间或地点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处理细节时,不仅要深究语言知识,而且要多从作者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层和字里行间的深层意义。
遇到叙事性文章,让学生分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并演绎。当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时,语言自然就能脱口而出。如8A Unit 7 课文讲述地震时Tommy 的感受及如何自救的故事,学生朗读到“It was dark all around me”时,情感逼真,无助、恐惧的感情自然流露,听到有人来救他时,激动地大喊“Help!Help!”
学完一篇课文,布置后续写作任务,如改写、续写等。教学9A Unit 6 课文Audrey Hepburn 时,让学生缩写课文,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8B Unit 4 课文Gulliver in Lilliput 和7 B Unit 7 课文Alice in Wonderland 后,让学生续写故事,并提供原版读物让学生阅读并验证自己的猜测,谈论哪一种结局更好,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了拓展。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文学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平时英语学习中。如在形容人高兴时,以前只会用happy,现在他们会想到beam with joy,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快乐的感觉。另外,学生在语音语调上也有很大提升,他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努力去体验故事中的不同情感。由此可见,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与课内英语教学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有助于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魏慧.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