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中学 张晓林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登上历史学习的舞台,才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潮流的明智之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呢?
历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时空上离我们较为久远,这也是历史课让人难以靠近的重要原因。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但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史料等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和正确的答题思路。培养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2.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提纲。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高度。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如八年级上册讲述战争较多,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读“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基本要求,要先阅读图例,要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意义。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学习完北伐战争,分析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关于战争胜负原因可从以下角度分析:战争是否正义;作战方针是否正确;军队作战是否勇敢;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有没有外来的援助等。以后在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总结胜利原因时,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站在这几个角度自主分析探究,逐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
1.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
2.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
3.成语接龙,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很多,而每一个成语都有一段历史。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朝秦暮楚”等成语故事,利用这种形式可激发学生兴趣。
4.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剧,如七年级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谈判桌上的较量”等。
5.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现场报道;制作剪报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与历史人物通信等。这样可以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旺盛的求知欲、放飞的灵感。始终不能忘记我们在为学生服务,我们要真正实现角色转变,让学生自主登上历史学习的舞台,做历史学习的主人,我们则甘心作幕后导演,为学生鼓掌、喝彩。总之,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历史融入生活,加强学法指导,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