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 王 艳
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巩固知识的作业,作业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实际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桥梁”作用,作业不仅是连接课堂学习与课下巩固的桥梁,更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课改几轮之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针对学生的作业改变相对滞后,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继续调动,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急速下降,因此,教师要从作业的布置到批改都与课堂教学同步,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好地去展现作业的评价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教师批改作业,用的最多的就是“ √”和“ ×”,学生也以作业本上得到很多的“ √”为荣,教师作为作业批改的主角,也以“ √”来衡量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作为作业的批改符号,仅仅这两种就足够了吗? 能起到指导学生进步的作用吗? 其实,批改作业的符号首先应该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看到学生因对某个环节不了解所出现的错误,可以画出来,并且打上“ ? ”,以此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不正确的字可以通过“ 〇”进行提醒,使学生拿过作业本对老师的建议和提示一目了然。
作业批改完毕,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书写质量做一个总评,基本上以“ 优”“ 良”“ 中”“ 差”来进行概 括,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对学生而言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一刀切地让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久而久之,作业的质量就会下降。相反,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教师评价就应该是“ 作业工整! ”“ 卷面整洁! ”;学生的正确率高,就应该在批改中告诉学生“ 好! ”“ 继续努力! ”;学生有了进步,就要针对具体的进步点进行表扬:“ 书写规范!”“ 思考很深入!”这样有针对性的评语。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在不断地规范中找到自己进步的方向,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作业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机制和幽默常常是学生对自己教师的高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的机智就体现在了教师对学生的那机智的点评中,让学生能够自己顿悟教师的用意。我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她的学生的作文总是非常的工整,内容也很丰富,但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除结尾处有一个句号之外,全篇没有一个标点,一通到底。开始的时候,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他加上标点,在后面的评语中写到:***,你的作文语言流畅,观点鲜明,书写工整,如果合理使用标点,你的作文就完美了。学生拿到手后,微微一笑,再接下来的一篇作文中,又是一通到底,教师无奈,怎么办呢?旁边一位年轻的教师拿过来读完之后,拿起红笔写到:“ 读罢此文,一气呵成,下次习作,你读我听。”又一次习作,老师打开他的作文,后面又有几句话:老师,我不是不想加,我老是忘了。翻开新的作文,有的标点虽然用得不准确,但是已经改正得不错了。由此看来,我们的孩子既要面对鼓励的评语,也要接受教师中肯的批评,这样的结合,才会使学生的作业更加有效果。
作业的批改方式有很多种,关键是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要落实到点子上,要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确实有重要意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走进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传统的课堂进行了改进,尤其是把平板引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尤其是博客的开通,微信的交流,以及“ 乐教乐学”平台才艺秀的课文朗读……一系列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进行完成,而教师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及时地实现作业的评价,学生随时可以看到他人的作业以及教师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同学之间进步和交流的阶梯。
作业是教师布置的,就应该由教师来批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业的批阅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多种形式的展开作业的批改,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 小老师”示范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当老师讲解作业内容,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组内让出错的学生进行错题分析讲述,思考两个方面:自己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正确的想法是什么?其余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接下来就是全班的交流和思考,针对出错率较多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思考通过“ 乐教乐学”平台进行分享。
总之,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让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有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和作业的批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批改中学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