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琼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辅导员,是学生在政治上的旗帜,品行上的典范,学业上的导师,情感上的朋友。而做到这几点,远非易事,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走入学生心灵开展教育才会彰显教育实效。本文所指的温情教育并非讨好学生、迎合学生,而是在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建立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1)他们有自己的长处,多才多艺,喜欢新鲜事物,可塑性大;(2)自我表现、自主意识较强,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但是,缺点也较明显,比如,不够自信,无明确的学习目的,无良好学习习惯,自律性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境不错,习惯于父母包办一切,存在“给父母念大学”的思想,因而造成这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有些学生就业问题父母已经早有安排,无须考虑前途问题,直接导致他们松懈厌学。但也不乏上进者,高考失利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也感到茫然。他们内心脆弱,稍有不顺就否定自己,做事底气不足。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受到批评较多,感觉在同学之间受到歧视;在家里,也因学习不好受到父母的斥责,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思想麻痹,纪律涣散,自暴自弃。
(1)单亲家庭的诱因
无论是因为父母离异或是一方离世,对孩子而言这份创伤都很难抚慰。随之而来的是,所剩一方或将自己痛苦任意宣泄在孩子身上;或是管理方式粗暴;或是沉迷个人痛楚,对孩子不管不问;或是让孩子笼罩在“后亲”的阴影里;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将所有的感情倾注于孩子的学业,过分呵护,直接导致孩子产生抑郁、孤僻、易怒、多疑、自卑、胆小、嫉妒、情绪不稳等问题。
(2)特困学生的诱因
特困生群体是各高校关注的对象,而在独立学院,该群体的自卑感更加强烈,因为周围同学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产生不平衡心理,而这种情绪如果不缓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3)寄宿生活的诱因
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学生跟老人一同生活,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合作意识,一有不顺意,就会有很强的逆反表现。也有学生从小学起,被送进寄宿学校,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们自由成长,也使他们容易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因为渴望母爱也会萌生嫉妒、逆反等情绪。
与家长沟通,了解真正的动因,然后怀着一种理解的心态来面对学生,找到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觉悟的启蒙人,“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健康的,相互尊重的。教师处理师生关系要把握一个尺度,相互尊重,亲密有间,间而有度,把握住角色的转换,不失敬,不失威。
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辅导员要管理好学生,仅靠行政权力还不够。“亲和力”是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亲和力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工作中往往会有“不令而行”的效果。
“倾听”是获取声音的一种姿态,是对他人尊重和重视的表现。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快乐烦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给他们人生经验。对教师来说,倾听不是一种施舍的姿态,而是一件应该做的工作,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必须具备的涵养。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感到轻松、愉悦,他们会重新找到方向,继续前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暗示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经常说学生“笨蛋”“能力太差”“跟别人比差距很大”等,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遇到困难就想到自己能力不行,根本做不到,最后真的就彻底放弃了。所以,教育中应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多贴正能量标签。
[1]聂璐.浅谈对技校生的温情教育[J].科技信息,2008(02).
[2]孙昱.浅论辅导员工作[J].文教资料,2009(16).
[3]刘司先.刍议高校辅导员工作[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