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富二代”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2015-08-15 00:53: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富二代媒体报道大众

陶 涛

(中国青年报,北京 100702)

“富二代”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源于2007年12月10日的《鲁豫有约》栏目。该栏目对“富二代”下了明确的定义,即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继承数亿家产的富家子女。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亿万富豪人数已超2万,千万富豪超过44万。根据传统的家族代际继承,我国在未来将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富二代”。普通大众对这个神秘群体知之甚少,在缺乏亲身接触的情况下,大众媒体的报道成为普通大众了解这一群体的路径之一。

近些年来,一系列关于“富二代”的新闻事件连续曝光,导致这个群体开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2009年,“杭州飙车案”的发生引起全国哗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声讨运动,舆论矛头直指“富二代”。在类似事件多次发生后,“富二代”的社会形象遭到极大损害,公众似乎也站到了“富二代”的对立面。长此以往下去,将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诚然,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义务为公众传达正确信息,发挥媒体在“富二代”报道中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媒体报道中的“富二代”

所谓大众媒体,是以广大受众为目标的传播媒介,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以及发展迅速的微博、微信、网络等。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媒体不仅为大众提供娱乐,而且形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富二代”已经成了媒体乐此不疲的报道对象,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大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使得大众在一种不知名状态下了解“富二代”这个神秘群体。从目前来看,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富二代”形象体现在以下几点:

(1)炫富。“富二代”的炫富行为是媒体最乐于报道的,因而常常引起大众的围观与谴责。曾经有一项关于“爱显摆的都是什么富豪”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达72.03%的网民认为小富豪和富二代最爱显摆。我国心理学家周矩分析,由于“富二代”基本在溺爱中长大,价值观与上辈人大不一样,喜欢用极端的方式,即炫富引起注意。当他们的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之后,心智会慢慢走向成熟。

(2)绯闻。当“富二代”与明星这两个重量级的噱头被放在一起,不管媒体报道的内容如何,光是将这两个关键词摆上标题就足够引人注意。例如,万达公子王思聪被媒体冠以“国民老公”的称号,只要他与哪一个女明星走得稍微近一点,第二天绝对能上“头条”。这说明媒体对“富二代”的绯闻是密切关注的。

(3)事故。“富二代”这个群体的年龄基本在20岁左右,他们年轻气盛,有的还在上大学,但是仗着父母有钱,所以爱出风头,也最容易出事。这些年来,诸如“富二代”吸毒、“富二代”飙车、“富二代”打人等新闻经常见之报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诚然,虽然“富二代”备受媒体关注,但他们仍然属于大众媒体公共话语体系中的沉默者,他们很少在媒体上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更促使媒体使用选择性观察,从而导致媒介暴力,不利于大众了解“富二代”的真实面貌。

二、“富二代”报道被异化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富二代”在大多数人眼中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这正好为媒体报道提供了“突破口”,不管“富二代”的本性如何,大多数媒体报道仍是将“富二代”推向异化的边缘,使得这个特殊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富二代”自身的原因。与“富二代”相关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富二代”自身要负一定责任。“富二代”家境优越,在父母的宠溺下很可能变得骄纵傲慢,飙车、吸毒、打人,在他们眼中只是兴趣,而罔顾其他人的性命安全。

(2)媒体的负面倾向。毫无疑问,“富二代”群体中仍是有努力向上、奋力拼搏的积极分子,但是被媒体选择性忽略了。在媒体报道中,“富二代”群体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已然成了整个“富二代”群体的代言人。正如甘布尔曾经所指出的那样:“偏见导致我们过于片面化、简单化和普遍化地看待一些事情,并极度夸大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也许是媒体报道的无意行为,但是却能在大众那里掀起一阵“旋风”。如今,很多“富二代”都声称他们不喜欢别人叫他们这个词,在他们眼中,由于媒体的“暴力”行为,“富二代”这个词已经成为贬义词。

(3)社会原因。“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为何如此抢眼?这与当下社会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开始走向市场化,使得大众在社会发展中受益的程度开始下降,进而产生不满情绪。如今,“社会心态危机”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变得“仇富”。在他们眼中,“富二代”的存在就是对普通老百姓权益的侵犯,当“富二代”一出现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

三、媒体加强正面引导作用的策略

毫无疑问,在报道“富二代”新闻时,很多媒体已经失去了中立立场,他们捕风捉影,在一定程度上有“炒作”之嫌。在当今这个敏感的社会中,媒体要对“富二代”新闻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还事实真相,还大众公道。

(1)新闻报道要保持平衡、理性的心态。现在不少媒体报道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现象,在标题中写着“富二代”如何如何,其实具体内容与“富二代”没有多大关系,这种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罔顾媒体道德的行为值得深思。诚然,不管什么性质的媒体,都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新闻不必客观”的观点。但不管新闻客观性如何引人质疑,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坚守正确的判断准则,追求平衡和理性的心态,在报道“富二代”新闻时,切忌做“标题党”,否则这样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2)平衡正负面报道。媒体不仅要注重报道的客观性,还要从宏观角度均衡正负面报道的比例,避免由于媒体的刻意引导而导致公众对“富二代”持有偏颇态度。值得庆幸的是,在消费主义不断侵袭媒体业的同时,已有不少媒体仍意识到片面报道的害处,他们付诸努力,竭力为公众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富二代”形象。例如,在《都是亿元豪华车队“富二代”的不同选择》一文中,记者全面阐释了两个“富二代”豪华车队的不同形象,一个以亿元豪华车队当婚车,一个建立超跑俱乐部,从事慈善活动。记者在文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赞成后一种“富二代”的做法,旨在希望“富二代”能多加强社会责任感,无疑,这样的报道更能为公众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3)加强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大众解读、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自己生活服务的能力。大众媒体要保持中立的报道立场,受众也要努力达到“免疫”、“参与”和“批判”的境界,能够客观看待媒体文化,能多角度解读新闻报道内容,更清晰地认识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进而不受虚假报道所左右。

针对媒体报道不断异化“富二代”形象的现状,媒体界相关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媒体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报道效果要进行权衡,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传播效果,更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1] 张雯谦,杨惠林.“富二代”的媒介形象分析——以2010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1(5):188.

[2] 钟一彪.“富二代”的媒体形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2(1):78.

[3] 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猜你喜欢
富二代媒体报道大众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媒体报道
京都“富二代”联手拯救传统工艺
环球时报(2016-05-21)2016-05-21 07:57:38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新闻前哨(2015年8期)2015-12-23 03:22:39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
中国记者(2014年4期)2014-05-14 06: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