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新媒体改造的困境和思考

2015-08-15 00:53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统媒体终端

张 晋

(珠海广播电视台,广东 珠海 519000)

新媒体的急速发展,很多城市台的日子艰难起来,收视率显著下滑,更大的压力来自经营创收。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之势不可逆转,怎么应对,不少电视台都开始探索,成立新媒体部做网站、开发APP、推手机电视……搭建新媒体平台,但效果并不如意,尤其在新闻资讯方面的新媒体改造,更难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必须将新闻资源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特征的表达,这已经成为共识,毋庸赘言,但怎样融合、要进行怎样的改造,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改造之困境

媒体市场的快速变化,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目前,唯一的优势就是本地新闻,所以对本地电视新闻进行新媒体改造也是城市台寻求立足的出路之一,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一是没有借力母体。电视台网站也好,APP 也好,它有个天然的优势,而现在很多新媒体部门是独立于新闻采编部门,没有借力或者甚少借力单打独斗,在新媒体终端呈现出来的资讯,缺乏时效性、互动性、独家性,无法脱颖而出,没有用户、缺乏粘性,盈利模式无从谈起。二是栏目对新媒体终端分发没有积极性。不管是部门制还是频道制,都是针对栏目进行收视率、广告附着等考核,久而久之,栏目、部门、频道对新媒体多终端的内容发布失去积极性。三是电视新闻生产流程没有进行新媒体改造。大多数电视新闻部门采编合一,上午采,下午编,晚上发,传统平台缺乏释放渠道,新媒体没法与传统媒体共享资源。

二、改造之思考

终端不一样,终端的特性决定了内容呈现的形态也要有所区别。要实现不同的终端有不同形态的内容呈现,就需要建立一个“融媒体新闻集散中心”,把信息从过去的定时发布,逐渐变为及时——实时——全时发布,内容传播形式也体现为灵活多样及不同终端适用。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必须从生产流程、平台建设、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再造。电视新闻的传统采集模式一般为采编合一,流程也基本类似,采——编——制作——上播出线——直播(录播),这套传统流程显然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适应需求了。碎片化的时代,需要对信息及时、多平台的分发,展现事件的进展、过程,而不仅仅是总结式报道、归纳式报道。

201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河北考察,官方媒体一反常态,通过微博先于传统平台发布有关消息。习近平抵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就发布了微博。“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从早上9:15分开始就微博直播报道习近平考察活动,截止到当晚19:35分共发出11条微博,其中6条是实时报道微博,2条视频微博,1条评论微博,1条新闻联播视频微博。视频微博发出后,跟着的是一条96个字的“央视微评”。而当天的新闻联播视频微博是联播播出后,19:35分发布的。类似这样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同步报道的不只是央视,不少台都有很多好的尝试,而习近平考察这组报道却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如果这样的题材也可以用新媒体方式来表达的话,无疑给新闻传播理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央视在2013年4月和7月,分别推出央视新闻微信和客户端,加强了终端建设,而2014年的目标是突破一亿。微信、客户端等平台的社交属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在互动中产生,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有别。这是个碎片化的时代,但这个碎片化不是体现在传统播出平台上,而是体现在多媒体终端上的,怎样将我们的新闻资源进行新媒体的转化,拓展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宽度,需要对现有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新媒体改造。

三、如何再造

电视注重过程和结果,而社交媒体要求对重要的新闻点进行放大注重互动性,新闻就得改造的更加有话题性和参与性。基于两种媒介的不同特质,电视新闻的融媒体改造,就应该从“以栏目制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大编辑部、大采访部的大部制”运作模式。一是成立媒资部,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通过管理软件处理来自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信源。我们目前的新闻资源系是封闭的、非动态的,需要跨媒体的资源共享和整合,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系统来处理分发信源,进行信源的动态管理和跟踪。二是成立大采访部,负责采编业务统筹:新闻编辑部根据信源进行信息处理,确定选题、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实现对记者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多平台分发内容的审核和发布;实现对新媒体平台受众反馈进行及时跟进和回应。三是成立大编辑部,进行在线编审:对实时发布的信息进行编审,并对信息根据不同发布平台的属性进行媒体化改造,及时分发至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发布平台,整合资源和人员,实现多平台的新闻生产和播出。

改造后的平台,既能满足传统媒体的线性播出,又能在社交媒体上给受众提供新闻及资讯的直播、点播、预告、搜索和分享服务,实现新闻资讯的滚动更新,社交媒体还能实现为栏目征集线索和评论,并选择受众的精彩评论和回复反哺给屏幕。虽然电视新闻从业者都意识到了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共同打造融媒体平台,但受限于体制机制、思维理念、人员知识结构等各方面因素,改造尚存在掣肘条件,需要在前端排除障碍:

第一,需要打破部门界限,按照新闻规律重建组织架构:以微博、微信、客户端及网站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是传统播出平台外的新闻资讯第二发布平台,新媒体发稿应纳入新闻采编、制作及评价的全流程不宜独立运行。在这种思维理念下,组织架构就应整合资源平台,互相借力,不宜各自为政,需要打破现有部门运行的架构,重新构建一个融媒体平台,实现融媒体采制、分发的快速高效运行。

第二,需要新闻从业者对新媒体的传播样态和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传统媒体的记者、编导同时也是新媒体的记者、编导,新媒体的编辑同时也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传统平台新闻从业者需要掌握新媒体的知识、理念和手段,新媒体从业者也要了解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传统电视媒体进行融媒体改造,相对于商业媒体,他有着“首发、深度和图像”三个优势,这也是核心竞争力。

“首发”对于掌握舆论主导权非常重要。在目前的传播态势下,独家越来越难做到,因为新媒体的特性,相同的内容很难激发他们进行二次传播,自采的重大和突发电视新闻事件,记者要首先向新媒体供稿,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保证新媒体先于屏幕首发,成为新媒体转发信息源,目前,央视自采的新闻占到“央视新闻”微博内容的70%,这些一手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很多重要新闻的发布就先于电视。这就要求记者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语态,在新媒体平台准确的表达。“图像”,这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从屏幕选取内容,以独家视频、热点调查、重点专题节目为主,在新媒体平台上凸显视频优势。这个毋庸讳言,相较于其他媒体,这个应该是电视媒体最应发扬光大的优势,虽然过长的视频会受到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形态的冲击,但现场感强的视频、重大新闻事件的视频还是会有不少受众。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说,融媒体平台的打造需要记者编辑变身“全媒体记者”,掌握全方位的思维、业务和技能。

第三,策划联动、执行联动、考核联动: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除了在组织架构上、人员配备上进行重建和提升外,在机制保障上也要出台相应的措施。这个机制要能确保新闻生产的顺畅执行。在融媒体平台上,新闻节目生产流程改变为:新媒体首发、全媒体采编、多媒体互动,原有的机制要根据新的流程调整。央视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探索,如4月20日8:02,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地震发生7分钟后首发地震消息,“央视新闻”微信平台8:14将地震消息同步推送给用户,并从4月20日下午开始,将央视网的新闻频道直播信号引入微信平台,打通了电视屏幕与移动媒体的间隔。

当今的电视新闻人都在为行业谋未来,在思考如何融合新媒体赢得发展空间。从当初“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你是你,我是我’阶段”如何过渡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阶段”,可能需要不断地思考、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传统媒体终端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