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坤 张向黎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产物,一般指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工作的农业户口人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其中超过半数的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日渐成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并不总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具体来看,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存在以下问题:
“刻板印象”源于李普曼的《舆论》一书,指“人们对世界的错误观念和偏见,专指那些事实上不正确的、非理性的、刻板固执的态度”。这在媒体报道中,常表现为对某一群体的习惯性冷漠、嘲讽,和以偏概全。在农民工报道中,媒体就常采用“面”上的概括性叙述,即将农民工视为一个群体,典型的表现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漠视和偏见。目前,法律对农民工的定义是按照户籍所在地进行区分的,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和工作耐受力高,但持农村户口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其主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严重。
媒介话语权是公民话语权的重要组成,是指信息传播主体借助于大众媒介将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见传达给受众,并以此掌握控制社会舆论走向的主动权。由此,农民工话语权就是媒体报道为农民工说话和让农民工说话。但在目前的媒体报道中,很难见农民工的“声音”,农民工常被描述为某种“客体”。例如,讨薪无果“被犯法”、“被引导”回乡创业、“被教育”正确维权等。总之,在媒体的报道中,农民工总是被“代言”的,不是政府、专家学者,就是媒体为农民工代言。农民工自身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体忽视了。
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它虽然“不可能告诉人们想什么,却可以引起公众想到些什么。报道的内容成为公众的日常议题。没有报道的内容或许不会永远被忽略,但却可能在最需要的时刻被忽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全面深入,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农民工又是体制改革的重要主体,必然会牵涉到多种问题。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坚冰、养老难题、拆迁争端等。然而,媒体的报道不能止步于此,因为揭露性的问题报道过多,不仅会打击大众对改革的信心,而且也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形成报道本质上的失实。
我们的媒体应重视并改善对农民工的报道,具体来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农民工一词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贴标签”,尤其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农民工负面形象时,要防止有意无意地放大农民工的身份,而应适当地予以淡化。媒体应致力于消除社会偏见,尤其是由社会偏见引发的身份歧视,这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可以考虑以一线工作者或基层工作者等代替农民工,而且在具体的新闻中,要对农民工的身份作具体区分。例如,以职业或地域划分等,甚至不提农民工身份。当然,对于有些新闻,如重点和农民工相关的问题(讨薪、社保等)和相关政策等,以及有关的新闻评论等,可以适当地强调农民工的身份。
媒体要加强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适当报道农民工个体的进步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避免舆论一边倒的问题报道取向。其中,主流媒体更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影响媒介议程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来自其他媒介的内容,表现为“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 media agenda setting)”,主流媒体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关注程度方面,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媒体的选择。因此,主流媒体更应着力改进对农民工的报道。当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要避免被专家学者误导。贺雪峰指出,经济学家往往更关注发达地区的农民问题,因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剧烈的社会冲突,容易受到政府关注,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因“因为经济学家的不关心和为土地而产生冲突的不剧烈”而被忽视了。这启示我们的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既要重点关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现状和问题,也要重视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农民工现状。
媒介素养就是受众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在社交网络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背景下,受众也要培养新媒体素养。农民工媒介素养的提高,也是农民工现代性的体现,但农民工个人的能力有限,“媒体要引导民工群体建立起合理的信息需求结构,增强其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是大众媒体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其中,第二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使用媒体的积极性也更高。因此,重点引导和增强第二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不仅助于改善媒体报道,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更能直接促进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并改善对农民工的报道,是媒体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生动体现。这也将促进媒体对话语权的再认识,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公信力,从而助于在国际传播者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发出中国声音。
[1] 汪露.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0(3):152.
[2]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6.
[3] 汤晓羽.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农民工[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5.
[4] 王丽雅,张坤媛.农民媒介“失语”现象研究——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J].人民论坛,2010(23):198.
[5]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