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公共领域中的出版物功用

2015-08-15 00:53: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出版物语境

周 轶

(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31)

一、对出版物组建公共领域的历史性考察

现代出版物的出现,从其历史性的根源入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衍生的市场选择关联密切。在一些学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中,现代出版物的出现对于现代公共领域的组建以及公共领域之内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尤其体现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性考察之中。在他看来,具有商品形式的“艺术”和“文化”只是在18世纪才完全摆脱社会生活的再生产领域,而具有现代意义。具体说来,这一现代意义也就意味着以市场为中介,传统的、具有神圣意义的文化产品开始世俗化,在出版物被商品化的语境中,人与人之间变得可以相互理解,这就打破了传统市民社会的封闭状态。进而,艺术和文学的批评杂志又成了艺术批评乃至社会政治批评的战场。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首先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公共领域形式,首先是代表型公共领域。或许,这种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还算不上真正的公共领域。代表型公共领域在于“代表”,其内涵为贵族或宽泛意义上的上层阶级由于地位关系而围拢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有一套属于自身的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象征物,对此哈贝马斯做出了精彩的解释。这里“作为制度范畴,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存在的。”[1]这些人达官贵人在介入公共话题时因为和民众的距离而只能是代表自身,进言之,他们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底层民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代表型的公共领域可说是虚假的公共领域,完全无法将公共领域的原初含义落到实处,而真正能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的真正公共领域的实现,要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开启。

公共领域的重要必在于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探讨,尤其是批判。哈贝马斯将这种民众真正参与的具有批判色彩的公共领域命名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或许可以说,在哈贝马斯这里,文学公共领域是为现代公共领域的一个雏形。我们可以想象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中,在彼时,形形色色的咖啡馆中,人们聚集到一起,谈论报纸上的新闻、新出版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公共问题。事实上,这里最重要的在于众人在阅读中的相互理解化——即使相隔遥远,一生之内也并不谋面。

二、现代社会中出版物功用的变异

以上便是对出版物于广泛散播之初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组建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简单疏理。而在距之遥远的现代,在所谓的消费社会,在几乎完全被市场所主导的出版语境下,我们强调更多的或许是出版物的快餐化、商业化、媚俗化趋势,花边内容的兴盛和相应的对严肃问题的回避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到:出版物的市场化已经越来越破坏了其自身曾经的严肃内涵。本雅明在其《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曾对此状况做过详细描述。[2]这似乎触及到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出版物的娱乐化倾向会使读者耽于消费行为本身而回避对消费语境中相关问题的直接面对。所谓的自我麻醉等说法也正是源于此。当然,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我们也不可将公共领域本身的含义理解的过于狭隘。因为强调对公共问题的严肃关注以及批判精神的公共领域固然极其重要(这也即为什么我们将代表型公共领域视为“虚假”的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社会诸个体的多样性表达,各个主体的自由出场以及由之引出来的我们所谓的多元文化,也正是公共领域构建的一个基础。其实这里关涉到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表里”的问题(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更应注意到各个主体的自由出场和多元文化本身的奠基性作用。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关注分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的具体的探讨。二是一种隐蔽的回应。具体的真正的探讨无须过多解释,它正是前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核心要义。隐蔽的回应意味着虽然我并不明确做出回应,但我的行为方式及生活诸观念会隐然透出对此事件的态度。举例来说,假如一个人一直沉溺于自身的或审美的或道德的私人世界,对身边的几乎轰动性的公共事件都几乎置若不闻,不置一词,仿佛他没有听说过,甚至完全不关注。我们能说他全无态度么?显然不能。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想这是一种隐然的回应,回应的方式有多种,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一种回应的方式,尽管从外在形式上讲,这是一种回避的方式,看上去犬儒而消极。可以说,文化多元化本身是一种非常“生态”的文化样态,它是我们解决诸种公共问题的一个基础,是可以屏蔽,可以跳过的一个过渡性场景。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元化本身的尺度问题,尤其是在注意强调法律框架内的多元化。

在公共领域的背景下谈出版物的现状和走向,这不是一个抽象的大问题,而是实际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说到底,这是出版物自身的定位问题,无论是何种门类的出版物,市场定位当然是一个基本的定位,但就出版物总体的定位来说,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背景。尤其在当下语境,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五花八门的新媒体纷繁涌现,各种电子终端迅速流行,尤其是纸质出版物会不可避免的迎来一个危机。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更多的在技术上,在出版物的形式转型上做很多关注,但尽管这是迫切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探索,能够立竿见影看到效果,但我们仍然不要忘记出版物本身作为文化产品,他在大文化背景,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文化功用问题,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本质性问题。而面对此类问题,我们无法得到一个能直接产生效应的解决策略。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6.

[2]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92.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出版物语境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2017年出版物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9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