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新闻报道的九个纬度——浅析如何做好工商新闻报道

2015-08-15 00:53: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商事政策

张 青

(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实施商事改革,释放改革带来的红利让民众受惠。如何做好主管市场监管部门新闻报道,向公众进一步阐述改革的意义,笔者从实际践行中有所心得,有九个纬度值得参考。这里所说的工商新闻报道,是指对工商单一行业发生的政策、人和事进行的报道。

一、懂职能“解”新闻

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在机构上,工商部门从国家工商总局到各省市区的工商局,而在重庆有区县工商局或分局,最基层就是工商所。严格意义上讲,国家工商总局和省一级的工商局都是出政策地方,而落实政策的则是基层的区县局和遍及社会各个触角的工商所。

在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上,前者是最出政策性的新闻。例如,2014年以来最热门的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点面结合,即以基层对政策落实的故事和新闻,来支撑政策本身带来的便利化。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看,基层的新闻比例和鲜活性要大于出政策的上一级部门。

在都市报的报道中,对政策的解读更强化的是新闻事件本身,通常会以新闻链接的形式,补充新闻事件的政策。以重庆市在2014年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报道为例,重庆晨报以《两江新区和这十个区县 工商登记可“先照后证”》为题,读起来更具体、更形象。

二、看政策“图”新闻

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的红利,尤其是重庆市先后几次调整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准入门槛,让更多市民受益。

这些政策报道如何落地,如何让人更爱看,或者是一眼就能看明白?

重庆晨报采取的是大数据报道方式,体现在版面上就是简单的消息+主要政策。例如,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微型企业的后续发展的报道上,重庆晨报以整版的篇幅做了数据新闻,标题很明确,叫《重庆两亿元帮扶微企 33万户微企都可申领》,整个报道中,消息不超过300字,其他全部是图表,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读懂政策。

尽管图表方式阅读起来更轻松,但前期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例如,操作者要分门别类地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类,找准数据中的亮点部分,同时,在版面制作上,也要比文图新闻版费事得多。

三、看回复“找”新闻

重庆晨报曾报道过一起《宝马4S 店收PDI 检测费 消费者可拒付》的新闻,信息来源是工商局公众信箱中的回复,也就是俗话说的文件性里发现的题材。

按照常规,这条信息可以不采用,但采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宝马”两个字,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条新闻关注度很高,被转载率也很高,内容主要讲的是:PDI 检测(Pre Delivery Inspection)是一项售前检测证明,是新车在交车前必须通过的检查。但是,在重庆,有宝马4S 店将这项售前检测的费用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昨日,市工商局发布消息称,这项1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费用,消费者可以拒付。

在媒体竞争日益纷杂的今天,不少媒体更加注重“品牌”带来的效果和功能。例如,LV、奔驰等等,尤其是奢侈品品牌,或大众广泛使用的品牌,在汽车行业如德系车、日系车等等。

笔者发现,在工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有很多新闻是掩藏在文件中的,只要多留心发现,一个点就可以引爆整个新闻。

四、跑市场“要”新闻

此前,全国各地省一级的工商管理部门根据上级的部署,对媒体发布了《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于记者而言,如果按照文件直接发布出去,缺乏“硬新闻”的支撑,编辑部基本不会采用。但是新闻又有很强的指导性,怎么办?记者跑市场。对照文件的亮点,记者跑到江北一家大型商场里,挨个细节对比,找到现行政策和新规之间的区别。同时,根据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编辑记者制作了《又到六一 爸妈怎么为宝贝选玩具》标题,不仅说清楚了现状和新要求,同时新闻也活了起来,让人爱读。

工商是负责市场流通领域的管理,不仅发布政策,同时也在进行市场监管,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记者更多的是找到市场结合点不让政策“悬空”。

五、观方向“做”新闻

最近两年,工商部门除了大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外,另一项重大的政策是以“放开、减负、解难、引导”八字方针为指导发展微企。

微企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经济,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要有一批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以此发展社会经济才有活力和后劲。在此背景下,2014年7月,重庆晨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万州万户微企带动近7万人就业》,内版则用整版的报道,以两个创业者的故事为主线报道了万州发展微企的政策。

读懂政策,读懂发展方向,这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上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素材,下则可以报道市场活力。

六、体民生“研”新闻

盯紧市场销售热点,发出权威声音,就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例如,2014年重庆市消委会发布了移动电源(俗称充电宝)比较试验结果。充电宝很多人都在使用,但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消委会秘书长徐京就是抓住市民的心理和市场上销售的热点商品,进行的比较试验,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新闻发布会后第二天,全市媒体基本都是在头版刊登了消息,内版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和民生相关的新闻,什么时候都不过期,能不能找到契合民生的题材,需要研判市场动脑筋。

七、盯维权“思”警示

笔者发现,有意思的新闻常常是出自基层的消委会或工商所。这些最基层的部门是和市民打交道频率最高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很多很多。

重庆晨报报道过南岸区消委会的一条新闻,标题叫《羊毛衬衫没一根羊毛 消费者获万元赔偿》,这条新闻奇就奇在号称羊毛衫没一根羊毛。同时,这条新闻又是新消法实施以来,全市首例“退一赔三”典型案例。

作为媒体很喜欢案件的报道,不一定非得是大案要案,只要案件本身有意思、有警示,对市民有帮助。

八、从知名“传”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内容本身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如地标、景点等。

有一次,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条《2014年重庆市著名商标认定公示》的公告,内容是经重庆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拟对300多个商标认定为著名商标。无论标题还是简介都是常规性动作,其本身对媒体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下载打开文件的两个附件后,挨个看完,还是找到了亮点——重庆知名的地标建筑一棵树和大礼堂都在申请著名商标,这就是个大事。

官方发布的事实本身不需要去再次采访,直接采用写成新闻稿件,不过为了强调两处的不同意义,还是要增加新闻背景。新闻刊发后,通过互联网传播是没有国界的。

随后,重庆晨报发布了《南山一棵树 人民大礼堂 拟评著名商标》的报道,不仅说清楚了事实,同时增加了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和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新闻传播,同时对重庆的外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九、看标题“懂”亮点

2014年,为规范户外广告发布登记行为,提高登记质量和效能,重庆市工商局发布了《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户外广告发布登记工作规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件,从新闻角度来说,可做可不做。

在具体的操作上,在仔细阅读了这个长达几千字的文件后,发现文件里有很多市民关注的内容。例如,禁止所有户外媒体发布涉及牛皮癣(银屑病)、癌症(恶性肿瘤)、癫痫、乙肝、白癜风、红斑狼疮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商品或服务广告等等。同时文件还明确:禁止在车站、码头、机场候机楼、商圈等窗口地区,城市建成区的主干道、公共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发布烟草制品、性用品、性传播疾病治疗、生殖健康、不孕症、泌尿、肛肠等专业或科目的医疗广告。

重庆晨报以《车站码头 禁发生殖健康等广告》为题,对该政策进行了报道。这条新闻的意义在于,对市民感到泛滥成灾的“XX 医院、XX 丽人医院、XX 生殖健康医院”等生殖健康广告中,它就是最亮的亮点。

做好工商新闻报道,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落实、实施,有利于读者、老百姓了解政策、读懂政策,让国家法规、政策深入浅出,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商事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2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欢迎登录中国商事仲裁网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8:54
浅论商事习惯之于民法典的地位
论国际民事诉讼中《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明示选择适用
论第三方出资下商事仲裁披露义务规则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