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不少贫困地区仍存在着“造盆景”“垒大户”等重“面子工程”的扶贫。某基层政府,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领导远远望去,山坡上尽是“美羊羊”,大加赞许;地方干部则“喜洋洋”,皆大欢喜。
基层欺骗上级的事常有,“遮羞墙”“山体喷绿漆”都是经典作品。但较之“遮羞墙”等杰作,“人扮羊”显然更有“创意”。可是,除了有些上级领导容易被骗,某些基层干部当着民众面公开造假,更值得深思。
事实上,某些基层政府的造假都是骗上不骗下的,不管是“人扮羊”,还是民众被充当演员配合演戏,在上级领导面前做规定动作,讲、背好“台词”,对民众来说,都是公开的假戏真做。骗上级,不骗民众,“欺上并不瞒下”,这是权力体制上的问题,权力监督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上级监督下级,所以下级往往只考虑对上负责。而民众监督的路径有时并不十分通畅有效,才出现了某些基层官员对上对下的两样面孔。
权力的运行离不开有效监督,而监督的最有效路径是下面的民众监督权利的发力。而现在的问题是监督机制的“倒挂”,否则也不会出现这种“骗上不骗下”的问题。民众只能通过向上级更高权力求助,来制约基层官员,这不但存在效率低、行政监督成本高等问题,更有路径是否通畅,以及被打击报复的风险。
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其中不排除存在上下级间一个愿意骗、一个愿意被骗之类的“默契”。但本质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监督的缺失与无效,而这种无效又是“监督倒挂”的机制造成的。这种问题不解决,基层造假应付检查视察,民众“被配合”演戏等问题,就不可能消失。
精准扶贫,更要“扶”群众权利之“贫”,权利贫瘠生态下,贫困地区民众究竟是脱贫了,还是“被脱贫”,恐怕不好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