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会战初期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2015-08-15 00:42李玉琪
关键词:石油部胜利油田会战

李玉琪 张 旋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0 引言

胜利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环渤海湾盆地,属于济阳坳陷范围,拥有太古界到第三系等多套含油气层系,勘探面积4.8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后发现的第二大油田,也是环渤海湾地区的第一个油田。胜利油田1965年投入开发,当年投产油井33口,年产原油83.9万吨,1991 年原油年产量达到峰值 3 355.2 万吨[1]560,后稳定在约2 600万吨。到2005年底,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6.1亿吨,投入开发油田68 个[1]13,油井 16 037 口,累计产油 85 295.7 万吨;投入开发气田27个,气井341口,累计产气500.93 亿立方米[1]561。

1 早期勘探

与玉门、延长等历史上早有勘探的油田不同,胜利油田所在的华北地区是在建国后才被重视起来,其真正的地质勘探则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油战略重点从西部转向东部,地质部1955年成立华北石油普查大队,石油部成立京津勘探大队(后升级为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华北平原上进行了重磁力区域普查、电法地震剖面详查等,并于第二年组建石油地质委员会。地质委员会在河北沧县至南宫明化镇隆起构造上选址,由石油部32104钻井队钻探了华北平原上的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但是未见油气显示。1958年,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提出了石油勘探的总体部署由隆起转向找坳陷的思路,当年12月,华北石油勘探处的32104钻井队在山东省堂邑县钻探了“华4井”,1959年9月份,该井在石炭系、二叠系和奥陶系岩心中见到了9处油迹、油斑,这是首次在华北平原的探井中见到油气显示。在“华4井”见油的次年,32120钻井队在山东商河县沙河街镇完钻“华7井”,发现了生油层。差不多同一时期地质部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在山东惠民县林樊家沟钻探了“慧深1井”,也在第三系沙河街组发现了含油地层。这些发现使坳陷找油的思路得到证实。11月份,石油部和地质部就在天津召开了华北石油区域勘探会议,将重点放在了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

2 “华8井”、“营2井”的发现

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华8井”是在济阳坳陷上发现的。通过对现有的能够看到的石油史资料进行对比,笔者发现有关“华8井”布井的描述存在差异。《中国石油通史》卷三中对“华8井”的描述大意是在1960年11月石油部召开的“天津会议”[2]118上就决定在东营构造上布井,这一点上《百年石油》与之相同,但《百年石油》还强调了布井“没有任何参考资料”[3]106。《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卷十五)胜利油气区卷》则提出“华8井”是在1961年发现了东营-辛镇构造后所布,这一点《大国石油梦》与之相同,并且阎敦实先生将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别在“华8井”所做的工作回忆的比较详细,笔者也就在此将油田开发志与阎敦实先生的说法做了综合,且认为这一说法可能更靠近事实。

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率先在东营地区做了重力勘探,随后又进行了电法和地震详查,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东营-辛镇构造,并派出钻井队在东营村东边1.5公里处钻探井,“可惜打到半截钻机坏了,没打到油另有任务就撤走了”[4]113,放弃了这个井位,整个区域也转交给石油部继续勘探。石油部“华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在地质部放弃的井位附近做了几条地震剖面,分析后发现确定理想的井位比较困难,于是根据地质部中原勘探大队的工作基础,与华北石油勘探处一起在位于地质部弃井的原钻井井位部署了华北第八口参数井,也就是“华8井”。“华8井”由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于1961年3月5日开钻,钻进至1 194.39~1 200.39米井段取芯,发现了含油砂岩,继续钻进至1 755.88米处完钻。“华8井”于4月16日试油,在馆陶组-东营组地层1 207.8~1 630.5米井段射开油层 8层,日产油8.1吨。根据陆地上最低工业油流要求的标准,井深在1 000~2 000米的油井,只要日产原油达到1.0吨,就可以进行工业生产,“华8井”无疑满足这一条件。

“营2井”是由华东石油勘探局部署的,以东营构造沙河街组为勘探重点,依据是“辛1井”和“营1井”均在东营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钻遇工业油流。当时一共布了11口探井,“营2井”是其中之一。1962年9月23日,“营2井”钻深至2 857.57米[1]4,在沙河街组第三段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发生强烈井喷,当日完钻并试油,以日产油555吨[1]4成为当时中国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

3 华北石油会战初期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华8井”和“营2井”成功后,为了追踪勘探成果,1963年勘探处在胜利村构造和坨庄构造上部署了“坨1井”和“坨7井”,10月,“坨7井”沙二段试油,日产原油36吨[1]4,胜坨油田被发现,这让石油部对这一地区的前景愈加看好。1964年1月,中央同意并批转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决定在华北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

1964年3月,石油部成立会战总指挥部,4月召开干部大会,随后调集石油工人2万余人、钻井队16个、地震队17个,于5月正式开始会战。但是,会战初期就遇到了问题。一方面,会战布置的大量探井没有见油,部分探井虽然见油但是比较分散,没能连成片,无法估算含油面积和油气储量。另一方面,由于“华8井”和“营2井”的油气显示都十分良好,人们对于东营构造的预期十分高,但是第一批探井完钻后结果却差强人意,高预期与低发现的事实使整个会战队伍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出现了悲观情绪。

经过调研,会战指挥部总结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是照搬大庆经验、没有认清渤海湾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所致。余秋里曾用“七个不大清楚”来概括当时对渤海湾盆地地质条件的认知情况:“一是地层和岩石性质的变化规律不大清楚;二是断层多、构造形态不大清楚;三是油层的分布状况不大清楚;四是油水层的分布关系不大清楚;五是油藏类型不大清楚;六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和原油性质变化规律不大清楚;七是油田面积不大清楚。”[3]109而康世恩之后的一个比喻则更加生动地描绘了渤海湾盆地地质条件的复杂状况,说渤海湾盆地“就像一个摔在地上的破盘子,又被人狠狠地踢了一脚,搞得七零八碎,对不起来”[3]110。

那么,胜利油田照搬的是大庆会战的哪些经验呢?大庆在会战之前做了详细的物探调查,不仅在松辽平原进行了1︰100万的航空磁测和地面重力的概查,还完成了5条电测深剖面,钻探了多口150~1 000米的探井来验证物探资料,并初步建立了松辽平原的地层层序。[5]62而胜利油田初期勘探是如何做的呢?本文第一部分对此大略讲过,这里为了与大庆做对比,部分细节再加以详细说明。当时石油部以及地质部在整个华北都做了重力和磁力普查以及地质填图,开钻了基准井,并根据这些资料划分出了华北平原的隆起和坳陷,随后在临清、开封坳陷详细勘察,根据基准井和参数井的资料,加深对构造单元的认识,建立了华北平原新生代地层层序,确定了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等地层名称。参数井“华7井”取芯采样后与大庆松基三井的生油岩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沙河街组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条件。随后“华8井”和“营2井”均在沙河街组三段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两相对比,足以证明胜利油田所照搬的是大庆会战的勘探程序和方法,并在这种方法之下发现了油气。但会战时为什么遇到了挫折,在分析挫折原因时又指出是因为“照搬大庆经验”呢?目前的史料并没有提供太多详细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各种史料中流露出的只言片语来推测:在华-8、营 -2、坨 -1、坨 -7四口井见油后,按大庆的经验就可以大规模部署探井、展开会战了,接着也就该发现油田了。但没想到的是,胜利油田的地质情况与大庆不同。大庆是一个整装油田,是“巨大的、完整的长垣背斜”[6]243,而胜利油田在会战时对地下情况的认知前文也已经提过,不仅存在七个“不大清楚”,还发现了它比较破碎,但仍然按照之前“华7井”与大庆松基三井的资料对比和“华8井”、“营2井”见油的情况,就锁定“沙三段”为目的层,对“沙二段”所见油砂给予无视,从而导致会战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4 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的问题,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迅速做出了应对。

首先,学习“两论”,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两论”即《矛盾论》和《实践论》。《实践论》告诉人们任何真理都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逐渐认识到的,都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真理总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会发现更完善的真理。因此,遇见困难不可怕,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解决问题。《矛盾论》则告诉人们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不能狭隘地照搬某地经验,将特殊性当成普遍性的问题来解决,只有端正了思想才能避免狭隘经验主义对人们的误导,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不以普遍性代替特殊性。下面以“营5井”(后改称为“坨7井)和“坨1井”为例来进行分析。“营5井”是1963年“为了追踪沙河街组三段的高压油层”[1]4所布,钻井时在沙河街组二段见到了“20多层,累计厚度达到七八十米”[7]56的油砂,但是由于当时目的层是沙河街组三段,就继续下钻到沙河街组三段。在完井电测后认为沙二段油层属于“可疑油层”,虽然也逐层试油并发现了日产43吨的工业油流,但会战的主攻层系仍是沙三段,沙二段依旧没能获得重视。直到1964年“坨1井”在沙二段获得了日产396吨的高产油流,人们才对“营5井”的沙二段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试油,获得了日产361吨的高产油流。当时的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处处长査全衡后来回忆这一段经历时,曾不无感慨地表示,如果早学了“两论”,不僵化地固守“华8井”与“营2井”沙三段才有油的经验,“有目的层不唯目的层”[7]56,那么“营 5 井”沙二段可能就不会被错过,“兴许坨庄-胜利村油田可能会提前两三个季度被发现”[7]56。

其次,制定了《华北勘探会战技术工作要求》[3]110,重新细致地对渤海湾盆地进行地质资料收集,提出了取全取准“25类、125项资料和数据”[3]110的要求。在做数据收集之前,康世恩专门找来石油科技情报所地质师李国玉,让其重点调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西德西北部、苏联老巴库和土库曼四个地区的123例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实例,将其与渤海湾盆地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突破点。同时,会战指挥部对这一地区的地震勘探标准也做出了调整,将测线密度加大,测线间的距离由原来的2~3公里缩短到0.5公里。在各资料井钻井取芯后,地质专家李德生等对6.4万包岩屑做了观察,进行了9万多次地质化验分析,并对各井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横向对比。最后,以这些工作为基础,确立了渤海湾盆地的地层对比标志和油层沉积层序,确定出了9个标准层,建立了地层剖面“铁柱子”井。这些工作本来是应该在会战之前就预先做的,此时也算是亡羊补牢。

此外,为了解决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指挥部以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物探所的原有工作队为基础,在牛庄成立了“科研攻关队”[3]111。在各种科研攻关中,“攻关队”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模拟磁带地震仪和第一台声波测井仪,经现场试验后,样机和科研人员均转入西安石油仪器厂,并于20世纪70年代几经改进后成功投产,为我国地震队实现了第一次装备换代。

思想上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改进,让华北石油会战见油少的困境得到扭转。1965年1月,“坨11井”完钻,2月份试油,射开沙二段油层31层,日产原油 1 134 吨[3]112,成为当时全国产量最高的千吨井。随后在其不远处开钻的“坨9井”3月份试油,射开油层88.9米,日产原油1 036吨[3]112,又一个千吨井被发现。1966年,胜利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就达到了128万吨[3]113。

5 结论

5.1 何谓“大庆经验”

在中国石油界,“大庆经验”几乎逢油气开发必提,到底何谓大庆经验?《中国油气田开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一书曾对大庆经验做过阐述和总结,大体上可将其概括为五点,即:取全取准地下地质数据;下功夫认识油层;开发不能脱离地下实际;下决定要慎重,避免不可更改的错误;对于已发现的错误勇于改正。[8]311这就是现在的“大庆经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总结,并且糅合了各个油田的开发经验综合而成的。

而胜利会战时参考的所谓的大庆经验仅仅是大庆会战时期的勘探模式与方法,并且认为前期勘探达到大庆当时的勘探程度就可以了,会战中也基本沿用了大庆的布井原则,快速布井,没有再做更为具体的物探详查。

比较这两种“大庆经验”,后者仅是个具体的结论,前者则是一套程序,两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经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每个地方条件不同,就有不同的做法,这就说明经验的不可通用性,所以在会战前应搞清楚每个地方的地质条件,这里没有捷径可走。具体的工作流程的严密化,可避免简单照搬别处“经验”的问题。

胜利油田的案例(包括后来的长庆油田、吐哈油田等)表明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这么做的另一个后果是缺少对普遍性的认识,没有普遍性的理论升华。2000年后的“大庆经验”是排斥普遍性的,这也说明,迄今为止,中国石油勘探还缺少普遍性的指导理论,各个油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各自的路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还任重道远。

5.2 石油史研究的方法要深化

现在的石油史研究,多是对成就的颂扬,对当时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失误,披露出的史料很少。从玉门会战一直到后来各个油田的会战史料,对于问题都是一带而过,普遍采用的说法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困难是哪些?问题是哪些?除了环境艰难、条件差之外,统统含糊其辞。被提出的永远都是“成功经验”,但是,没有错误前提的“成功经验”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真正提高。

5.3 要深刻认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理论价值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1937年写的两篇哲学文章,谈的是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实践论》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真理,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9]273。《矛盾论》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9]274,并详细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出一整套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自“两论”问世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被作为党内干部的学习教材,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水平。

自从余秋里主管石油部以来,把“两论”引入了石油工业,每到困难时候,都会组织各级干部学习“两论”,其目的就是提高认识水平,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新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在总结大庆油田的成功经验时,定性为“靠两论起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石油史文献中,“两论”具有毋庸置疑的指导地位。但自从90年代以后,随着整体社会语境的变化,“两论”的作用越来越不被提及,甚至有人认为那只是一种当时条件下的“政治宣传”,而否认其理论价值。

我们通过对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勘探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两论”确实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事实上,当科学探索到未知领域前沿时,一切基于确定经验的实证手段均需从零开始探索,此时哲学思维方法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两论”所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不只在过去,而且在未来,其仍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如上文所说,当前的石油勘探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本地区的特殊地质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明这种认知还只停留在对矛盾特殊性的认识上,还没有上升到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学习“两论”,会带给我们很大启发。

[1] 《中国油气田开发志》总编纂委员会.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卷十五):胜利油气区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梁华,刘金文.中国石油通史:卷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3] 《百年石油》编写组.百年石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4] 赵天池.大国石油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5]李玉琪,惠荣.论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与原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 《康世恩传》编委会.康世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7] 査全衡.茫茫大地找油漫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8] 《中国油气田开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编写组.中国油气田开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上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9]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石油部胜利油田会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库尔斯克会战
胜利油田经济产量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一个老油田的自我变革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